原標題:賽道日專輯三:賽道簡史

起初,人們在日常道路上賽車,賽程常常是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甚至跨越大洲。這樣的比賽更像是長距離拉力賽,路況欠佳,一路變數太多,很難客觀比較賽車的性能,同時也無從保證車手和觀衆雙方的安全。

這就促使人們做出了變革。以資借鑑的,首先是自古希臘時代沿襲至今的橢圓形賽馬場。早在1896年,在美國羅得島州,就有在賽馬場上舉行賽車的先例;1903年,密爾沃基賽馬場也舉行過賽車,後來它被改建爲賽道,並沿用至今。

第一條特意而爲之的橢圓賽道(Speedway),是1907年建成的英國的布魯克蘭(Brooklands)賽道。熟悉早期賽車歷史的朋友對它決不會感到陌生,它承載了太多的速度傳奇,因爲它是當時全歐洲唯一的水泥鋪裝賽道(而且是帶有外高內低傾角的),在布魯克蘭賽出的成績,不受氣溫和風速之外的條件左右,因此它的紀錄是可靠的紀錄。同時,它也滿足了觀衆的需求,初步保證了安全性。兩年之後,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也建成了,至此,大西洋兩岸都有了橢圓賽道。

但在二戰後,歐洲已經不再建設新的橢圓賽道。如今,布魯克蘭和後來建成的蒙扎賽道的一部分已經芳草萋萋,成爲車迷懷古之地。而美國仍有大量橢圓賽道在使用中,甚至還輸出橢圓賽道文化到日本,建成了茂木雙環賽道(Motegi Ring)。

東西半球對賽道偏好的分道揚鑣,和歐洲的街道賽和公路賽傳統關係密切。

我們在開頭提到,早期的賽事都是在日常道路上舉行的,容易引發安全事故。1901年,巴黎—波爾多賽上8人罹難;1903年巴黎—馬德里賽則由於死亡事件太多,不得不在波爾多中途停止。若要保證安全,首先應該封路。1903年的Gordon Bennett盃賽率先採用了封閉環路的方式,將一段首尾相接的公路臨時作爲賽道。雖然這還不是橢圓賽道那樣的永久設施,但好在方便易行,更有多樣的彎角和起伏的地形,樂趣更多。

後來的格蘭披治(Grand Prix),也就是大獎賽,以這種形式的賽道爲主,因而影響了歐洲主流賽道的風格。我們今天尚在使用的一些經典賽道,多數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產物。例如始於1923年的勒芒La Sarthe賽道和1921年的斯帕賽道,它們最初全部是封閉迴環的公路。La Sarthe至今仍是半永久賽道,長達9公里的賽道僅在比賽期間封閉;斯帕則是2000年才轉爲完全封閉的永久賽道。此類賽道很早就推廣到了歐洲以外的區域,例如舉行巴瑟斯特1000和巴瑟斯特12小時賽的澳洲全景山(Mount Panorama)賽道也是一條公路賽道。

順帶提一提兩條已經不再使用的公路賽道,它們都相當有趣。一是1926年啓用的德國的AVUS,形同一條法棍,雖然是公路賽,但它屬於橢圓賽道。二戰前的榮光已經成爲往事,現在AVUS已經又迴歸公路身份。另一條是法國的Montlhéry賽道,在1924年先建了橢圓賽車場,而後又和公路相連,成爲一條混合特徵的賽道。

在鄉間和林間公路之外,今天我們更熟悉的半永久賽道是街道賽賽道。最著名的街道賽賽道,當屬1929年的摩納哥蒙特卡羅賽道和1933年的波城(Pau)賽道。封閉街道相比封閉公路來說更方便,安全性也更容易得到保障,不過,最大的優勢在於吸引觀衆——街道賽從一開始就是促進旅遊觀光的利器。因此,直至今日,各大賽事中仍有許多新的街道賽出現,其中不少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如F1的新加坡大獎賽。

不過,永久賽道相比半永久賽道,在安全性和利用度上還是更有優勢。因而,有意模仿公路形式建起來的永久賽道,很快也在歐洲的幾個地方出現了。首先是1927年的紐博格林,它一開始就是爲了替代當時危險的森林公路賽(儘管它自己也很危險)而刻意選址建設的,其模仿目標是意大利著名的公路賽Targa Florio。而在1931年,英國出現了打破布魯克蘭壟斷的第二條永久賽道——多寧頓公園賽道,它摒棄了布魯克蘭近橢圓的佈局,採用了公路賽的彎曲和起伏形式,開了現代賽道設計的先河。

方興未艾的賽道建設,很快被二戰打破。紐博格林淪爲坦克試車場,布魯克蘭賽道種上了樹來掩護設於此的飛機廠。而戰後又是另一番景象,馬放南山,鑄劍爲犁,世界各地開始有一些飛機場被改爲了賽道,比如1948年的銀石賽道和1950年的賽百靈(Sebring)賽道。永久賽道從此成爲了全球賽道的建設主流。

比起傳統公路賽和街道賽賽道,永久賽道的好處是一年可以舉辦多場比賽和賽道日、試車等活動,不受限制;特意設計的賽道觀賞性較強,更因可以設置寬闊的緩衝區而大大提升了安全性;路面鋪裝質量較好,且沒有車輛日常通行損耗,性能穩定;看臺等配套設施齊全,提升了觀賞便利性。鑑於此,就連一些傳統上在野外進行的比賽如泥地賽、越野賽,都有了封閉式的永久賽道,只不過路面是土而非瀝青。橢圓賽道也往往有曲折的內場道路,這樣不同的比賽就可以採用不同的路線,賽道的利用方式更爲多樣。人們還可以在體育場裏臨時鋪設賽道進行一些1對1發車的對抗賽,比如曾在鳥巢舉行的世界王中王錦標賽(RoC)和WRC的一些超級特殊賽段。

不過,即便像紐博格林北環和澳門東望洋一樣死難事故頻發,人們依然割捨不了這些傳統的公路賽和街道賽。它們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每個彎都有那樣豐富的故事,在這裏每舉行一場比賽就是經典重讀,延續下去就是情懷所繫。何況,以蒂爾克(Hermann Tilke)爲代表的新的賽道設計流派,雖然把賽道安全性推向了極致,但許多賽道也因爲超車寥寥、比賽沉悶而爲人詬病。

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賽道?這個問題在賽道設計已經有了數十年曆史、變得非常成熟之後,仍然值得思考。很難有一個統一的量化評價指標,去評判賽道的優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歐洲人總嘲諷美國橢圓賽道單調乏味,但其實不同的橢圓賽道有不同的傾角和彎道特性,比賽往往激烈異常,怎可一葉障目不識泰山?

期待將來在大數據等技術的加持下,我們能夠進行更多的賽道設計實踐。

TIPS

賽道分類

1.傳統賽道(Circuit):模仿公路和街道賽佈局,有多個彎角和起伏的瀝青鋪裝環道,賽道邊有緩衝區和護欄,是F1、WEC、DTM等歐洲起源賽事的主要舉辦賽道。

2.橢圓賽道(Speed way):有3-4個彎的規則或不規則橢圓形賽道,每個彎都是同一方向,賽道有外高內傾角,外側有護牆、護欄。往往也有類似傳統賽道的彎曲賽段用於舉辦一些賽事。主要流行於美國。印地賽車、NASCAR等美式賽車主要在橢圓賽道舉行。

3.泥土賽道(Dirt Track):源於橢圓賽道,不同之處是不用硬質鋪裝,而保持土場。主要流行於美國。

4.跨界拉力賽(Rally Cross)賽道:混合瀝青和泥土路段的賽道,用於舉行同時在兩種賽道上進行的跨界拉力賽。

5.摩托越野賽(Motocross)賽道(Off-roadcircuit):用於舉行摩托越野賽的封閉賽道,不僅有多種彎角,還有駝峯路段,用於舉行摩托越野賽,摩托車可以在駝峯之間進行飛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