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貴州有位名僧名爲海通,他雲遊四海,只爲普度衆生。這年夏日,他來到四川,聽聞凌雲山下江水滔天,經常將過往的船隻打翻在江底,或者一陣激流將船打在懸崖之上,木船立刻摔得粉碎。海通大師親自前往查看,遇到了正在石壁上打鑿篙眼的石匠石青。

石青同樣爲死去的船工痛心,所以他想要鑿下篙眼,好讓船工們的竹篙插在篙眼中,撐住木船不碰在石壁上。兩人在攀談之中又見一隻木船被大浪掀翻,沉痛之下兩人合計在這裏造一座大佛。一來以佛祖的法力收服水中的邪祟,二來將此處的鑿下的山石堆積到江水之中,使得水勢減緩,保護行船。

樂山大佛造於唐朝年間,那個時候人們造佛像、佛塔,不是爲了它們出來以後,能夠產生什麼效果,而是希望自己“造佛像”這個艱苦卓絕的行爲,能夠感動佛主,從而換來福報。樂山大佛號稱有史以來最大的“造像”,就是對造像者的偉大功業的一個展示。

樂山大佛我們都非常熟悉,坐落在四川樂山岷江東岸,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流處的懸崖峭壁之上。佛像高71米,雙手扶膝,臨江端坐,面向峨眉,神情肅穆。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還是迄今爲止世界上最高的古代雕像。古人爲什麼選在此處,修建如此一尊大佛?一方面是出於宗教信仰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平息這裏的水患。

許多人把樂山大佛的作用說得很玄乎,說什麼三江交匯處有水妖,常常讓過往船隻發生翻船事故,建大佛是爲了鎮壓水妖。如果說有水妖,那就是洪水。實質上,三股水流交匯在一起,相互衝擊,形成了巨大的旋渦,這是導致沉船事故的主因。因此,需要建造一個設施來緩解水流的相互衝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