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寧

演奏家真的一代不如一代嗎?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說。

樂迷們點頭。

“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一些樂迷搖着頭,咪着眼,聽着沙沙作響、爆着炒豆聲的LP,說道,“你聽這裏彈得……現在的年輕人,根本沒有這種想象力。”

好像有點道理。縱然我對演奏家沒有執念,也不是歷史錄音粉,在無視科爾託錯音的同時,也被他的舒曼《蝴蝶》的開頭驚豔過,更別提初聽富特文格勒和門格爾貝格那截然相反的“貝九”結尾時被震得一臉懵【嗶——】。

也不只是樂迷有這樣的感想。我記得毒舌樂評人David Hurwitz在幾年前說過,現在的年輕人一出唱片就要挑戰經典協奏曲,但一個個都演得差不多,有什麼意思啊……

但你要是見過演奏傢俬下是怎麼玩音樂的,就會發現,這真是冤吶!是誰把他們逼得在臺上就成熟穩健平和中正不近人情,在唱片裏更變本加厲的呢?

仰望星空,我只能說,200年的歷史重負,不是誰都背得動的。

直到莫扎特那會兒,音樂還沒有什麼經久不衰的經典,絕大部分是快消品,今天寫了明天用,觀衆圖個樂子,作曲家(兼演奏家)賺幾個小錢,就寫下一首。

然後貝多芬說:“不行,要嚴肅!”於是就把音樂藝術拔到了新的高度,從此有了經典。經典的創作和確認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貝多芬一個人造成的。他只是寫了最早被確認爲經典的作品而已。19世紀上半葉,音樂會中新作的比例還有80%,慢慢地,幾十年後,就只剩20%了。

視頻作品:貝多芬 D大調鋼琴三重奏 作品70/1 "鬼魂" (1808)

視頻演奏團體:2014年上海音樂學院室內樂藝術周邀請專家:格里格鋼琴三重奏(挪威)

曲目新舊程度的變化只是表象。更大的變化是,嚴肅音樂家和學者們站在歷史之巔,將過往的一切盡收眼底,看出一條“經典演變之路”,整理出一套“什麼是經典”的 評價體系。於是作曲家壓力就很大了:不走經典路線吧,總覺得低人一等;走經典路線又費事——你看,1824年的貝多芬第九之後,整整52年沒出過一部能與 之比肩的交響曲,直到勃拉姆斯費了21年、在1876年拿出第一交響曲。就這樣還被人附會爲“貝多芬第十”,你說氣不氣人。

作曲如此,演奏只能跟着走。但觀衆又要聽新鮮的,那只有靠演奏家了。19 世紀直到20世紀初培養的演奏家,個性普遍很強,看譜子不爽自己改一改也是家常便飯。另一方面,市場對快消品的需求依然存在,有一批走不了經典路線的作曲 家專事快消品創作,於是就誕生了英國的light music和美國的pops。實際上,若有機會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音樂會曲目單,就會看到一大堆當時很流行、現在沒聽說過的作品。

被David Hurwitz吐槽的這種講究準確、“科學”、“正確”的演奏成爲主流,其實是二戰之後的事情了。一方面,歐洲傳統文化幻滅,“快消品”全部陣亡,便只剩 “經典”了。另一方面,學者通過分析,得出“這曲子就應該這樣”的結論,影響到評論家和觀衆,演奏家“動手不動口”,沒處說理去。再者,越來越媲美“真 聲”的唱片把原本轉瞬即逝的音樂保存下來,演奏者要是不力求中正、完美,一點點瑕疵和偏頗都會被後世評頭論足。這當然不是什麼好事。說到底,唱片和現場是兩種不同的東西。與此同時,逐漸體系化的比賽選拔機制,因爲比賽本身的性質而抬高了技術門檻,加劇了“標準化”。比如,肖邦大賽第一輪就要求練習曲,而肖邦基本上所有其他作品技術都比練習曲簡單,你能說練習曲彈錯音的人就彈不好他別的曲目嗎?

但是!

演出市場仍然是需要新鮮感的,而“經典”作品地位無法撼動的話,新鮮感仍然只能來自演奏者。現在到了怎樣的境地呢?一邊,觀衆越來越像飽食之士,名家名團名版如數家珍,另一邊,對曲目的探索也日趨完整,那還有哪能擠出新鮮感呢?

於是,現在又到了演奏家發揮個性和創造力的時代了。君不見,除了各種靚照之外,演奏家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唱片和音樂會主題策劃,就作品論作品的時代結束了:

演奏家真的一代不如一代嗎?


左上:鋼琴家格里莫的主題專輯《水》

右上:美少女Alice和電音古典兩棲酷男

Francesco Tristano的主題專輯《醜聞》

左下:小提琴家Daniel Hope的主題專輯Spheres

右下:小提琴家巴蒂婭什維莉的專輯《時間的回聲》

而就算不搞策劃,只演作品,大膽的演繹也是越來越多了,Isabella Faust的巴赫和Patricia Kopatchinskaja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這一輪(正在開始的)演奏家個性爆發和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的有什麼不同呢?現在的人技術好啊!而且對音樂的瞭解也更全面,思考也更深入,又有什麼理由認爲一代不如一代呢?音樂畢竟不是文物,而是即時的創造,過去的時代可以借鑑,但不會回來。

所以我們要支持年輕人。就我個人而言,有些作品,真正開始有所感悟,恰是因爲聽了朋友的演奏,而他們甚至未必是專業選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