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場招聘會上,很多企業招聘直接把年齡限制在30歲以下。這一現象引發了大衆的強烈吐槽,正值而立之年的求職者們更是大呼“不公平”。

就業歧視問題已經反反覆覆說了很多年,除了老生常談的性別歧視,學歷歧視、年齡歧視,現在還多了地域歧視、星座歧視、相貌歧視等讓人哭笑不得的“隱形招聘標準”。

30歲的你,很抱歉我們不予錄用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盒馬鮮生被曝地域歧視彷彿發生在昨天;因爲休產假被變相辭退的女性不在少數;因爲沒有211/985學歷屢屢被拒的畢業生,只能默默嘆息,甚至有人不得不選擇鋌而走險,編造學歷。

還記得我在上一家公司工作時,曾有個985高校研究生畢業的朋友託我幫忙找實習,我把他的簡歷推薦給了領導,沒想到領導的第一句話卻是:“他是什麼星座?處女座就算了。”

處女座們到底做錯了什麼呢?我實在不懂。

如今,連30歲都成了原罪。

面對質疑,很多企業負責人的回應也透露着深深的無奈:員工年紀越大,對單位貢獻的時間就會越短,另外還舉例說,很多工作不喜歡女性求職者,並不是因爲歧視,而是因爲女性員工結婚生子後“重心”就不在工作上了。

這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事實,然而我雖然能理解,卻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當初你們嫌棄我年紀小沒經驗的時候可不是這麼說的!!

30歲的你,很抱歉我們不予錄用

這就是企業用人的矛盾之處。一方面企業欣賞更加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應屆畢業生,但這羣年輕人不僅缺少經驗,還極其不穩定,一言不合就要辭職;

另一方面,有經驗的老員工不僅面臨着家庭的負擔,學習能力也遠遠比不上年輕人,對於創意爲主的企業,必須得定期換血才能保持生機。

結果導致企業一邊絞盡腦汁想要留下這些不安分的年輕人,一邊卻又把想要穩定的“準中年”求職者拒之門外。

這下求職者們的處境非常尷尬了。年紀小找不着工作,年紀大也找不着工作,萬一勤奮好學點,再念個博士,豈不是真·畢業即失業?

當然這是極端的情況,不是所有企業都這麼變態,我的本意也不是給大家制造焦慮。不過按照這個思路來看,如果一個大學生本科畢業22歲,博士畢業至少26歲,30歲可能面臨年齡歧視,那麼這期間的5~8年,可以說是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了。

還記得那個除了收費,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的收費站員工嗎?恕我直言,很多時候,“中年危機”並不全是大環境的錯,仔細反省一下,就會發現其實我們自身很有問題。

我大四時在體制內實習,隔壁辦公室的負責人年紀大概40出頭,在單位工作了很多年,卻連EXCEL怎麼打開都不知道,所有的報表、文件全都是另一個與我同齡的實習生完成的。

這種情況生活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國企、體制內,分工相對明確,很多老員工所做的工作比較機械且單一化,隨着年歲增長,身體、腦子逐漸不如從前靈活,慢慢地,員工自己也開始下意識地排斥學習,不願接受新事物,遇到非要用新技術、新方法的時候,沒關係,交給年輕人做就好了啊。

30歲的你,很抱歉我們不予錄用

我相信抱有類似想法的老員工很多,如果單位能一直這麼穩定下去倒也罷了,可是,萬一呢?誰能保證公司不會倒閉?誰能預料行業會怎樣變化?

當風浪襲來,你要靠什麼生存下去?

2019年,最早的一批00後已經上大二了,再過兩年,他們就要步入職場,跟我搶飯碗。一想到這些,我也會爲自己的職業發展發愁。

他們比我年輕,比我更有創造力,我可能會聽不懂他們的語言,不瞭解他們的文化,腦洞沒他們大,那時的我還有競爭力嗎?

後來我轉念一想,如果那個時候我還在跟新人競爭基礎崗位,豈不是說明我這幾年一點進步都沒有?我不危機誰危機?

所以其實年齡不是“中年危機”的關鍵因素,而是我們進步的腳步太慢,或者在本該全力衝刺的時候選擇了散步,早早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人的職業生涯大概可以分爲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定位。喜歡哪一行,打算從事什麼職業,未來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些是職業初期最需要想清楚的問題。

這個階段從大學時期就已經開始,如果沒有明確的想法,那就多去嘗試,多找幾份不一樣的實習,去體驗不同的行業和不同的職場環境,總會找到一兩個自己不排斥的。找準靶心,才知道該往哪發力。

第二階段是儲備階段,大概是工作後的3~5年,也就是我所說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你至少得弄清所從事行業的基本規律和思維方式,掌握一些必備的“套路”,並構建一套知識體系,形成你自己的方法論。

在職業這個刺激戰場上,系統的知識體系就是助你喫雞的98K。

當然,斜槓青年不會只做一件事,橫向發展也是必要的。利用業餘時間多學習幾項新技能,不管是興趣也好,被迫也罷,相信我,技多真的不壓身。

第三階段,我稱之爲沉澱階段。這個階段我們要關注的不光是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眼界。如果你業務做得很好,那隻能說明你是個優秀的員工,但能更上一層樓的人,一定比基層員工看得更遠。

遠見這種東西,說起來容易,但培養起來挺難的,不僅需要大量的經驗累積,更需要天賦以及敏銳的感知能力,有時候只是一瞬間的第六感罷了。

但如果沒有前兩個階段的積累,一切都是空談。

也許你會問,以上所說全都做到就一定不會被歧視了嗎?未必。

很多工作由於崗位性質或者工作環境等因素,不得不對年齡、性別等加以限制,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但選擇不只一兩種,歧視求職者的企業,不去也罷。

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到足夠優秀,打破年齡、性別、學歷等種種天花板。

不要讓自己在本可以反客爲主,掌握主動權的時候,被所謂的“隱形標準”拖了後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