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現代人在中秋節這一天習慣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賞月、喫月餅,那麼古人的中秋習俗是怎樣的呢?古詩詞中有很多關於中秋節的佳作,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了。其實蘇軾一生中寫過很多首中秋詩詞,這些詩詞滲透着東坡對親人的思念和對人生的感慨。這些詩詞背後的故事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探尋吧。

古代的中秋習俗

中秋節在中國可謂淵源久遠了,但其成爲一個正式的節日,則是從唐朝開始的。在南朝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尚沒有中秋節風俗的記載,而在唐代,於八月十五日夜賞月已經成爲一個普遍的習俗。《開元天寶遺事》有“玄宗八月十五日夜於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不盡”的記載,詩人杜甫也有《八月十五日夜月》兩首賞月而作的五言律詩。到了宋代,有關中秋節的記載就更多了。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所記頗爲生動:

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

除了賞月之外,中秋節另一個重要的習俗當然就是喫月餅了。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和宋朝末年周密的《武林舊事》中都有“月餅”的記載。蘇軾就曾寫過一首叫做《月餅》的詩: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

到了明清,食月餅就更普遍了。記載明末宮闈祕事的《酌中志》即雲:“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清代富察敦崇所著的記載當時京城風俗的《燕京歲時記》也道:“每屆中秋,府門朱第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

除了賞月和喫月餅,古人在中秋節這一天還有祭月的習俗。早在《禮記》中就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記載,“夕月”就是在夜晚祭祀月亮之意。明代劉侗、於奕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就記載了當時祭月的習俗:

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

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

《燕京歲時記》也記載道:

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

祭月的時候還有一個講究,就是男子不拜,因此清代時京城有諺語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竈。”

蘇軾的中秋詩詞

提到中秋節,我們不由得想起了大文豪蘇東坡的那首千古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戸,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的小序雲:“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爲宋神宗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太守。因爲中秋節與月有關,所以詞的起首兩句就化用了李太白《把酒問月》中的“青天有月能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開始對月的本源性追問。接着詞人馬上又轉而想象月宮中的景象,如今該是何年呢。上闋的後四句表現出作者想要像仙人一樣超脫飛昇但又眷戀人間的複雜情感。詞的下闋由月的陰晴圓缺悟到人間的悲歡離合也一樣是自古難以改變的事實。人們無法期待長相廝守,只能夠祝福彼此健康長久,“隔千里兮共明月”。

詞中所感慨的“人有悲歡離合”和所祝福的“但願人長久”,都和弟弟蘇轍有關。蘇軾和蘇轍兩兄弟感情甚篤,兩人從小一起讀書,形影不離。但長大之後各奔東西,遊宦四方,到此一年已經不見彼此有六年之久。這首詞中所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番思念弟兄之情。

不過就在第二年,即熙寧十年(1077),兩兄弟就有了共度中秋的機會。熙寧十年二月,蘇軾調任徐州知州,蘇轍則被南都(今河南商丘)留守張方平闢爲籤書判官。蘇軾到徐州赴任途中路過南都,兩人一起拜訪了父親蘇洵的老朋友張方平。張方平對兩兄弟十分欣賞,當他知道兩人已經將近七年沒見了,就特許蘇轍到徐州待一段時間,這樣兩兄弟就可以暢敘別情。於是蘇轍陪蘇軾在四月份來到徐州,打算過了中秋便去南都赴任。中秋之夜,蘇軾邀請同僚爲弟弟餞行。在宴席之上,蘇轍填了一首《水調歌頭》送給哥哥: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被,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爲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子由的詞在上闋回憶了去年蘇軾在密州(即東武)時寫“明月幾時有”一詞時的愁緒,不料今年在徐州(即彭城)即能兄弟團聚。但蘇轍的詞在表達歡聚的喜悅的同時,也透露出些許離憂,因爲過了中秋節兩兄弟就又要離別了。而且恐怕以後兩人都如王粲一般,只能分別在異鄉,各自登樓懷念彼此了。

子瞻在聽到這首詞後,想必很是感動吧。他當即和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詞的小序雲:“餘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城百餘日,過中秋而去,作曲以別餘,以其語過悲,乃爲和之。”詞曰: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因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雲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歸去,千里佳處輙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

末尾兩句用了陳登的典故。東漢末年,許汜去見陳登,陳登讓他臥於下牀而自己臥在大牀。後來許汜見到劉備,言及此事,劉備說:如今天下大亂,你毫無澄清天下之志,言語無可採之處,如果是我,豈但讓你睡在下牀;我會自己睡在百尺樓上,讓你臥在地上罷了。東坡在詞中表達了功成名遂之後同弟弟一起還鄉歸隱的願望。他想象着兩人一起醉酒高歌的情景,這時候他們不再空懷澄清天下之志,而是要保有自己的安穩生活,任憑別人像劉玄德嘲笑許汜一樣嘲笑他們毫無大志。

宴會之後,兩兄弟在逍遙堂外賞月。望着天空中皎潔而圓滿的月輪,東坡不由得生出即將離別的感傷,吟出了一首《陽關曲》: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千百年來,這首《陽關曲》成爲了又一首中秋詠月名作。

中秋之後,子由赴南都赴任,兄弟再度離別。第二年,蘇軾在徐州過中秋,寫下了三首五言古詩《中秋月寄子由詩三首》。第一首雲:

殷勤去年月,瀲灩古城東。憔悴去年人,臥病破窗中。徘徊巧相覓,窈窕穿房櫳。月豈知我病,但見歌樓空。撫枕三嘆息,扶杖起相從。天風不相哀,吹我落瓊宮。白露入肝肺,夜吟如秋蟲。坐令太白豪,化爲東野窮。餘年知幾何,佳月豈屢逢。寒魚亦不睡,竟夕相噞喁。

明月依舊窈窕,但人已臥病憔悴。東坡感到自己那李太白般的豪氣全無,只剩下了郊寒島瘦般的哀吟。第二首詩云: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歌君別時曲,滿坐爲悽咽。留都信繁麗,此會豈輕擲。鎔銀百頃湖,掛鏡千尋闕。三更歌吹罷,人影亂清樾。歸來北堂下,寒光翻露葉。喚酒與婦飲,念我向兒說。豈知衰病後,空盞對梨慄。但見古河東,蕎麥如鋪雪。欲和去年曲,復恐心斷絕。

子瞻想象子由在留都過中秋的場景:弟弟與妻子共飲,對兒輩訴說着對哥哥的思念。他豈知道爲兄衰病,飲食無味,想要賡和去年的《水調歌頭》,卻怕太過傷心使心腸斷絕。第三首詩云:

舒子在汶上,閉門相對清。鄭子向河朔,孤舟連夜行。頓子雖咫尺,兀如在牢扄。趙子寄書來,水調有餘聲。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明月不解老,良辰難合併。回顧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嘗聞此宵月,萬里同陰晴。天公自着意,此會那可輕。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東坡在詩中又懷念了幾個昔日同聚而今分離的朋友,回頭看到此時同座的朋友,將來也會各自分別吧,這樣現在的聚會更加顯得珍貴。

沒過幾日,蘇軾收到了弟弟寄來的一首很長的七言古詩《中秋見月寄子瞻兄》。蘇轍在這首長詩的末幾句寫道:

南都從事老更貧,羞見青天月照人。飛鶴投籠不能出,曽是彭城坐中客。

“南都從事”是指當時任南都判官的蘇轍自己。子由在這幾句中表達了自己做官後彷彿如同飛鳥入籠一樣感到不自由,和去年同哥哥一起在徐州過中秋的快活相比,更有感慨。蘇軾也和作了一首七言古詩,在詩的末尾寫道: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明朝人事隨日出,怳然一夢瑤臺客。

蘇軾在此處有安慰蘇轍的意味,他說你不必因爲宦囊貧儉而錯過此時的歡樂,因爲古往今來對月題詩者又能有幾人呢。等到明天早上俗事隨着日出一起到來,就會感覺昨宵的歡樂就像一場夢一樣。

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前一年的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在這一年的中秋,蘇軾又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西江月·黃州中秋》: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首兩句抒發了多少人生感慨。經歷了幾番磨難的蘇軾,感到世事就如同一場大夢般顯得不真實。詞人已不復青春,彷彿也到了人生的秋天。下闋首兩句言人生本來就是不完美的,末兩句寫詩人孤獨的境況,他把盞北望,彷彿在望着北極朝廷,也彷彿在望着遠方的親人。“悽然”兩字,可以說是蘇軾中秋詞中最悲傷的兩個字了。

可以說,這些中秋詩詞貫穿在一代天才蘇軾的人生軌跡中,成爲他生命的表達和證明。對親人的思念,對人生的感慨,都融滲在這些詩詞當中,讓千百年後的我們能夠感受和聆聽。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但人生往往有很多必須面對和接受的不圓滿,就像月有陰晴圓缺一樣。正是這樣的不圓滿,讓一時的團圓和彼此的思念都顯得更加珍貴。這也就是中秋節帶給我們的感悟吧。(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講師 中華好詩詞第四季擂主、總決賽四強 李明)

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