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還記得那些充滿正能量的佛系爆文嗎?它們一次又一次地衝擊着我們的認知:是不是擺脫爭名奪利的世俗常態,就可以獲取幸福的要義?

  • 19歲姑娘爆改老家平房,離開北京後終於把生活過成了詩
  • 高校女學霸放棄100萬高薪,選擇開一家自己的民宿
  • 95後北漂在雲南開了客棧:這纔是嚮往的生活
  • 27歲裸辭後賺得100億,他終於把生活打造成了自己的理想國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號召概括起來,似乎可以得到這樣的暗示:在不爭的佛系狀態裏,更容易獲得財務自由。

    焦慮感背後,是你無法忍耐的平庸

    1

    那些離開北京的年輕人,

    後來過得怎麼樣?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那些離開北京的人,你們過得怎麼樣?”,問題的回答者有因爲霧霾而離開北京,也有因孩子讀書而離開北京,還有因工作焦慮而回三線小城創業,但是最終都指向了一個結論:

    離開北京後,反而會懷念北京。

    不管是你離開的是北京,上海,還是廣東深圳,當你回到了老家,就會意識到,我們理想中的生活,永遠都在別處。

    焦慮感背後,是你無法忍耐的平庸

    《小時代》劇照

    前段時間爆火的文章《賣掉估值上億的公司,去麗江開客棧的CEO,又回來了》,主人公在公司上市的第一年就賣掉了估值上億的公司。他曾經一度認爲:現在有錢了,終於可以去過理想中的生活。

    “最開始,在朋友圈能時不時都能看到他發的狀態。今天開車去洱海,幫家人照相。明天買回一車的新鮮花草,親自種滿院子。在麗江認識的有趣的朋友,新鮮的見聞……每天上班的時候打開朋友圈,看見他發的這些生活狀態,都會由衷地羨慕。”

    焦慮感背後,是你無法忍耐的平庸

    誰不想擺脫不喜歡的工作,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喫一頓豐盛營養的早餐,寫字看書喝茶,不趕時間地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呢。

    只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往往都是殘酷的。

    還不到兩年,這位追夢者就重新回到北京了。他的精神看上去還沒有之前長年累月熬夜工作時候的好,人發福了,卻不是幸福生活的發胖。

    “那種生活實在過不下去了,還是工作好。”

    談起在麗江的生活,他說一開始是挺好的,因爲新鮮嘛。反正自己有錢,怎麼折騰都行,在麗江開了兩家客棧,找了人來管,自己基本不操心。本來想着要學攝影和畫畫,但東西買回來擺弄了幾天就擱置了。都說在麗江最舒服的事情就是曬太陽,但曬久了都一樣,除了皮膚變黑了,人也沒多長兩個翅膀出來。

    最主要的原因是,覺得人生突然毫無意義,沒有任何奔頭。

    “我都不知道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都快抑鬱了。”

    過去每天早上一睜開眼,要做的事情就紛至沓來。開會、處理郵件、想方案……沒有盡頭的工作令人疲憊。但在麗江,每天早上醒來睜開眼,腦子空空,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誰,待在這裏的目的又是什麼?

    曾經想要逃離的生活,卻變幻成另一種模樣重新束縛住自己。

    生活無處可逃。

    他回到北京後,又重新開始創業。他說現在至少不再爲錢工作,雖然挺累挺忙的,但他這隻無頭蒼蠅總算找到了支撐自己生活的支點。

    其實像他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

    我們努力工作不僅僅是爲了實現財務自由,

    而是爲了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我們想做的事。

    焦慮感背後,是你無法忍耐的平庸

    《小時代》劇照

    2、佛系的狀態,壓抑不住天性的慾望

    張朝陽在曾經的採訪中,經常抱怨自己很累,不可想象的累。他說自己回國創業以來經歷了太多太多的事,甚至得忍受侮辱。於是,張朝陽開始退居二線,讓自己在遊艇、釣魚、登山之間放鬆“療傷”。結果導致搜狐上下也瀰漫着一股懶散之風,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被甩出了互聯網一線陣營。

    說要“隱退”的張朝陽立馬放棄了之前的想法,重新回來,誓要“再造搜狐”。

    對於有些人而言,

    他們的血液裏天生就帶着征服的狼性。他們對權力、社會價值和存在感有着永不疲憊的追求欲。

    如果沒有了創造社會價值的機會,對他們而言即使財務自由,每天泛舟胡海,詩酒茶話,也依然無法彌補他們心中對於權力和實現自我的渴望,只會在漫長的時間裏日益消耗自己。

    佛系和年齡無關。年輕人無法忍耐平庸,老年人也不見得樂於放手成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宗慶後,44歲纔開始創業成立娃哈哈。褚時建75歲高齡重新創業,種起了橙子,以“褚橙”紅遍大江南北,再一次讓自己成爲了傳奇。再遠點,黃忠60歲跟劉備混,姜子牙八十歲當上丞相,孫悟空五百歲了纔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經。

    自古以來,這些嚷着把酒話桑籬的企業家或者軍事家,都不過是在疲憊之際的一時感慨,它存在的時間不過一瞬。

    就像村上春樹所說:“喜歡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長久不了。”

    3、爲什麼如此多的人,熱衷清心寡慾,鼓勵佛系?

    這就和讀書的時候,很多人偷偷學習,表面上卻假裝滿不在乎一樣。假裝佛系的人很多,根本原因是:

    說什麼不想要,還不是因爲你得不到。

    從心理學上的角度來講,努力了卻沒有獲取成功是可恥的,因爲這間接說明了自己的低能力。出於自尊的維護,人類更願意建立一種心理防禦,通過告訴別人或者暗示自己:我沒有成功,是因爲我壓根就沒有努力。

    其潛臺詞的含義是:只要我努力了,就一定會成功。

    焦慮感背後,是你無法忍耐的平庸

    在企鵝健康實驗室的《控制力幻象——焦慮感背後的心理覺察》裏,陳海賢老師告訴我們,這種自我效能會讓我們覺得,成功是因爲內因,失敗多歸於外因。這種歸因差距會讓說自己沒怎麼努力的人,通過有意無意爲自己設置障礙,將自己失敗的原因客觀化。

    而那些讓別人看到自己努力的人,如果沒有混成功(比如在北京買了房),只能默認爲自己不夠聰明,感到自尊受挫,任由自己在別人眼裏形象崩壞。

    人們害怕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努力,是因爲他們害怕面對努力了還得不到成功的現實。

    不管是真的佛系,還是假裝佛系,這種表現爲“清心寡慾”的狀態,在維護自尊方面,具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是過度使用這個策略,會導致自我效能下降,對所做事情失去信心。

    當任務來臨時,他們的口頭禪會是“我不行的”,進而陷入一種拖延和逃避的狀態。

    沒錯,那批曾經嚷嚷着要逃離北京的人,又帶着野心回來了。

    焦慮感背後,是你無法忍耐的平庸,解決焦慮背後的心理問題,歡迎私信企鵝醫生,亦可評論區下方見,廣大羣衆都可爲你解憂~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