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以戴叔倫之見,班超的愛國執念還不夠赤誠——他不應提出“生入玉門關”,更無須提“生入玉門關”,安心報國就是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也難怪唐代詩人心中似乎都有一個 “玉門關”情結。

西漢絲路開闢之後,玉門關作爲擔負着國家抵禦外侮和商貿往來重任的關口,一直是華夏文化關注的焦點,以致元代詩人張可久在概括元以前的華夏民族史時,把它作爲民族史的三大代表意象之一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 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 張可久《花聲·懷古》

到了唐代,絲路又一次打通, 玉門關再次成爲人們聚焦的熱點。唐代詩人所寫的邊塞詩數不勝數, 但如細細品讀,西部名關玉門關出現的頻率卻是相當的高。在唐代積極進取的主流意識的影響下,玉門關在唐代邊塞詩歌中雖有悲壯蒼涼卻又不失慷慨激昂




1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王之渙《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活了戍邊將士不得還鄉的怨情,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寬闊的胸懷。即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

2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這首邊塞詩寫得大氣豪邁,強烈地表達了將士忠誠報國的思想情懷,雖穿“金甲”但完不成作戰任務“終不還”是何等的赤膽忠心。盛唐邊塞詩還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發守邊將士壯志豪情的同時,並不避諱戰爭的艱苦。

3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 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唐代勞動人民冀求過和平生活的善良願望。

4

昔佩兵符去,今持相印還。

天光臨井絡,春物度巴山。

鳥道青冥外,風泉洞壑間。

何慚班定遠,辛苦玉門關。

——武元衡《元和癸巳餘領蜀之七年奉詔徵還》

進退守正,博學能文的武元衡在四川久經戰亂後由朝廷特命以宰相身份鎮守蜀地,經過幾年的偃武修文,四川大治。當他被徵召回京時,也用“ 辛苦玉門關”來總結自己這些年的鎮邊歲月。可見,玉門關在當時意味着辛苦勞累。如果聯繫李白《子夜吳歌》中“ 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 ,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詩人着眼於自古以來邊塞上的無休無止的民族衝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徵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 苦,但對戰爭並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鎮守邊關將士爲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像戴叔倫《塞上曲二首》更無鄉愁別緒之情,彰顯大丈夫義無反顧的豪氣:

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餘。

漢祖謾誇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于。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戴叔倫《塞上曲二首》

班超鎮守西域三十年,葉落歸根之思,無可厚非。但以戴叔倫之見,班超的愛國執念還不夠赤誠——他不應提出“生入玉門關”,更無須提“生入玉門關”,安心報國就是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愛國之切,義無反顧盡現其中。

5

紫雲團影電飛瞳,駿骨龍媒自不同。

騎過玉樓金轡響,一聲嘶斷落花風。

崚嶒高聳骨如山,遠放春郊苜蓿間。

百戰沙場汗流血,夢魂猶在玉門關。

——唐彥謙《詠馬二首》

人們總是羨慕成功者,對他們的成功事蹟津津樂道,卻很少有人體會到他們在通往成功之路上的孤獨、寂寞和內心的悲苦。玉門關與內地殊異的自然環境加上極度荒涼的邊色,常使一些愛國的征戍者不免產生對人世滄桑的感慨,有時甚至充滿無限的悲涼。唐彥謙的這首詩盡顯守邊將士心中的玉門關情結。

追尋歷史的遺蹟, 我們不難發現玉門關之所以在唐代邊塞詩篇中佔有如此顯赫的地位, 皆是由於玉門關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所造就。也難怪唐代詩人心中似乎都有一個 “玉門關”情結

(來源《語文報·初一版》2019年暑假專號,原文選自《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年第8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