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爲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藝術,1月28日 “翰逸春生—迎新書畫展”在北京白雲觀隆重揭幕,展出時間將持續到3月28日。此次活動由北京白雲觀與許先網聯合主辦,意大利炎黃文化研究會藝術研究院、西城區書法家協會協辦,新浪微博書法、新浪微博國畫獨家媒體支持,聯合近百位優秀藝術家,在新春期間共同爲廣大藝術愛好者呈現一份饕餮盛宴。

此次展覽的書畫作品,風格多樣,充分展示了傳統文化與書畫藝術獨特的魅力。本期主人公程振國的書畫作品也位列其中。

通過這次活動,許先網再一次提高文化藝術綜合服務能力,突破創新,積極響應國家關於文化工作的重要思想,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下面,讓我們一同走進畫家程振國的藝術世界。

程振國

個人簡介:

程振國,山東臨朐人,1946年2月出生。

從師梁樹年、郭北巒、白雪石先生專攻山水。

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第四屆副主席;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友聯畫院畫家。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曾在中國美術館、國家畫院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當代美術館、榮寶齋、蘭州秋田美術館舉辦個展和聯展。在美國洛杉磯、舊金山、新加坡、日本舉辦個人展和聯展,出版多部畫集。中國美術館和多家藝術館、博物館收藏多幅作品。

他的故事和藝術作品

程振國以圓成的藝術見識和精湛的筆墨技巧構築了自己的山水圖式,表現了新時代、新山水的新氣象。觀其畫面,羣山連綿、雄厚俊偉,畫面因表現了豐富的內涵、注入了豐沛的情感而顯得生氣勃勃、氣象萬千。

畫中,隨着表現物象的變化,他的情感也在不斷的變化,有時,他豪情萬丈,這時,他把情感傾注在那巍峨的羣山之中,在造型上使之中和純正,以寄託自己對高山仰止的情懷和處事包容廣闊的胸襟,有時,他的情感剛毅,這時,他把情感傾注那不屈的美樹之上,使之在造型上有君子的磊落昂揚,以此表自己的剛直的操守,有時,他的情感深思沉着,這時,他把情感傾注在那低矮的老屋、崎嶇的山路之上,在造型上使之有飽經滄桑、見證歷史之感,從而表達自己懷古的情結,有時,他的情感細膩纏綿,這時,他把情感傾注在那潺湲的溪水之中和停泊的小舟之上,在造型上使之瀟灑嫺雅,以抒自己淡薄名利的情懷。

他的畫中,處處折射出不尚張揚奢華的情操,又透露出悲天憫人的仁厚思想。

雖然,在繪畫之中,他的情感是不斷變化的,但是,他的繪畫之道卻自始至終以一貫之。他的畫之中表現的既不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高調,也不是“楊柳岸曉風殘月”的低調,而是一種不激不厲的中和溫潤的和聲。

這個和聲,是他主要的藝術價值觀和審美取向,他的繪畫,離不開這兩個主旨,所以,細品他的畫,無論是表現什麼物象,都是在用鮮活的藝術語言去詮釋這兩種主旨。因此,他的繪畫命意深刻,發人深省。

· 程振國《隔江歇舟圖》 迎新書畫展參展作品 ·

他的繪畫充實深刻的命意,蘊含於繪畫的丘壑之中。

中國山水畫之丘壑,當以宋人爲翹楚。北宋山水雄強博大,俊偉寬搏,豎畫三寸,當萬仞之巔,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氣勢豪邁,標程百代。南宋山水另闢蹊徑,以一角半邊出之,在保留了北宋之畫厚質的基礎上,將山水的空間拓向無垠,取法之妙,寓意之深,令人歎服。就丘壑而論,後人畫山水若要超越兩宋,另標面目,實屬不易。

比較前賢之山水畫可以看出:在畫面經營上,程振國的山水畫繼承了兩宋山水的那種雄強博大的氣魄,但卻沒有沿襲兩宋山水的蹤跡,去在繪畫之中刻意表現奇峯凸顯。他追求畫面的整體感覺,讓無盡的秀峯密密麻麻地排列一起,畫面更顯得氣勢豪放和壯觀。

因此他的繪畫和兩宋之畫相比,二者在氣質上是一致的,但在氣象上卻有着根本的不同。在丘壑的表現手法上,他也沒有侷限於兩宋山水的皴擦方法,而是大膽地向前邁進一步。即,在密寫的基礎上,加以反覆渲染,從而使畫面產生靈潤。關於這種方法,後將述及,此不贅。

· 程振國《灕江支流遇沱河》 迎新書畫展參展作品 ·

在中和的審美取向的引領下,他又將峻厚朴茂的山川置於一種靜穆的氛圍之中,使得整個畫面安詳有序,清雅絕塵。他畫中的靜穆,不是拘於一隅的怡然自得,不是與世隔絕的逃逸和迴避。而是將整個大自然都處於寧靜之中。這是一個廣闊的寧靜。

它又與宋元山水畫表現的靜謐意境有着顯著的不同。宋元之畫,其意境靜而趨於孤寂,在程振國的繪畫之中,莊嚴但不威嚴,沉靜但不寂靜。無華但不蕭瑟。高視但不高傲,那是一種本然的自然大象。因此,更加可觀、可居、可遊。

但是,他畫中的寧靜又是相對的,在畫面之中,也有動的表現,比如雲氣浩蕩、大河奔流。這是以靜寫動的一個典範。畫中是以雲水之動來映襯山川之靜,從而使山川更顯得安詳和深沉。這種意境,源於自然、但高於自然,與生活有着緊密聯繫但生活又被純化、被昇華、被提煉。

畫中在對生活關照的基礎之上,有詩意的暢想,有仁者的洞達。既有感性的東西,又有理性的東西。既有具象的物,又有抽象的意。它是畫家對社會的人文關懷,是一種浩瀚心襟的表現,是情與境的交融,是筆墨文化的生活體驗的交織。這種主觀寫照的意境是一個畫家的精神世界的袒露和表白,是一種洗盡塵滓的純潔心靈體現。

· 程振國《 半村半郭雨晴時 》 ·

程振國的繪畫以筆墨勝。歷代大家,無不以用筆用墨定品。所以黃賓虹依此斷定,中國畫全在筆墨,舍筆墨無由參悟。細品北宋四家、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清四僧之作,其畫無不是中國畫用筆用墨之典範。程振國的繪畫,在確定意境的前提下,筆墨是其主要的抓手。筆墨之道,用筆是關鍵。張彥遠說:“夫象物須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程振國的繪畫之用筆是圍繞着繪畫的表現主題而馳騁縱橫的。

細審其畫,他的用筆有幾大特點。

(1),中鋒爲主。以中鋒確立畫面的骨架和主要物象的輪廓。使其在畫面構成筋骨,在畫面起到棟樑作用。

(2),逆鋒、散鋒、偏鋒爲輔,圍繞中鋒所界定的框架,因勢生髮,組成畫面的陰陽和疏密。如果說他的中鋒的使用是灑脫中有謹慎的話,那麼,他的逆鋒、散鋒、偏鋒使用則是一種審視後的放達。情之所至,恣意而爲。

(3),細微之處,嚴謹精緻。在對畫面許多物象的表現上,比如屋宇和雲水以及大面積的虛處,他的用筆表現出一種少見的細謹。他用恰當的筆墨將要凸顯的物象表現的精美而又生機勃勃,使其在畫面中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和畫面的大山想比,一放一收,相映成趣,從而使畫面更加親切感人。在結構充滿骨力的同時,對墨色的使用又是他繪畫的一大顯著特色。墨色是繪畫格調高低的標杆。墨色明亮溫潤,最不易得。古人認爲:人品不高,用墨無法。程振國繪畫,墨色清雅明亮,沉靜厚實。此充分說明程振國之用墨,卻深得中國畫傳統之三味。

在強調以骨寫氣的基礎上,反覆積墨渲染,使得畫面墨氣淋漓,從而將山水之骨蘊含在山水的血肉之中。但他也沒有完全將山水之骨用溼墨隱藏,而是恰當地進行了表現,使之若隱若顯。這使得他的畫渾厚華滋,不溫不火,畫中因此有了靈性和韻味。這就解決了一般畫山水畫所不易克服的有骨乏韻和有韻而骨力不夠雄壯的弊端。這種中和的表現手法,非在山水畫上有卓越之見和有多年藝術實踐錘鍊,恐怕難以企及。

展玩其畫,用墨同樣具有幾大特徵:

(1),乾溼互用。他以幹墨、焦墨體現山體之骨,使之統領畫面,凸顯精神,以溼墨潤澤,使之暢達,這樣對墨的乾溼互用,可以使畫面骨肉停勻。既有骨感,又不外露。畫面之中,潤含春雨和乾裂秋風的媾和達到圓融的效果。

(2),善於積墨。他往往將被表現的山體層層積墨,使之蒼渾,使之曠廊,從而使其畫面產生向外奔騰欲出的體積感和引人入勝的舒逸廣闊空間感。在這種筆墨的着力下,畫面產生了一種江山無盡的美妙效果,他的積墨,雖然使畫面達到渾融的境界,但他行筆不是平均着力。而是分別輕重,於可以體現的質處下功夫,對於那些需要體現光感的部分則是輕描淡寫,只要起到呼應作用即可。

(3),不滯不膩,自然暈化,無過之,無不及。他用墨,不濫不暈,當停則停,戛然而止,當行,則一揮而就,行與止,往往恰到好處,有自然天成之妙。清代深通筆墨的繪畫大家王原祁認爲,繪畫不怕寫不到就怕染不到,只有渲染纔可以出氣韻。程振國的繪畫氣韻生動,恰如其分的用墨渲染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而他對墨的使用,又體現出他擅長用水的能力,至於用水,這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悟功夫,非本文能述之。

研究程振國的繪畫呈現出來的一種高雅的格調之根本原因,還是主要取決於他自己所確立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超凡脫俗,他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是他依照儒家思想建立的。這種建立在儒家哲學思想之上的藝術審美,從形式表現上看,以質樸、厚重、包容、寬闊、和諧、明亮爲終極目標。從內涵上看,以多元的萬物生命所處的生態爲表現目的。

從畫家的人文修養上看,就是以致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爲標杆。沒有仁者之風,不可能與厚德載物的大自然對話,解讀出他們的奧妙,自然也談不上能表現出厚重的包孕萬象的自然。他的藝術價值觀和審美取向決定了他的藝術探索方向。而方向的正確,就使得他把畫面深層次的東西鮮明地釋放了出來。所以,畫面有了靈魂,有了精神。

· 程振國《 窗裏有泉聲 》 ·

一種文化,必借多種表述方式而詮釋,而詮釋的方式不同,又從不同的角度拓寬了文化的視野和發展的深度。中國畫無疑是一種用筆墨語言詮釋文化的無聲方式。透過詮釋者的筆墨圖式,可以直觀地解讀其畫家的襟抱、品位和價值觀追求。

程振國的繪畫無疑是自己對中華文化的一種筆墨詮釋。他把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提煉成文化的元素,又把文化的元素,融合到繪畫之中,再用繪畫的筆墨語言使文化元素形象化,這實在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創造。他的繪畫,正因爲有了對文化的詮釋,才具有永久鮮活的生命力。

· 程振國《 高原新綠圖 》 ·

文/於蘊之(北京大學教授)

· 文章書畫界藝術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