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中,警察詹建業,還有他加入過組織的妻子張芳其實都希望“走出”奴役和控制。到了片尾,詹建業告訴對方,“這個世界中有東西荒謬到一定程度就沒有人相信,但並不代表它真的不存在”,影片的寓意才完全顯露出來。

​《出埃及記》是彭浩翔的創作黃金期中,得分並不算太高的影片。2010年的《志明與春嬌》目前網絡上保持着8.0的分數,而2007年閃耀多倫多電影節的《出埃及記》只有7.1分,比同一年上映的短片集《破事兒》的7.5分都要低一點。但不得不說,《出埃及記》卻是彭浩翔的巔峯之作,是其總結之前所有電影經驗後的一次創新和綻放。

彭浩翔最“悶”的片子,能看懂的人不多,看懂了也不敢聲張啊

看片時,很多人依舊等待着彭浩翔在電影裏耍小聰明,用那些冷不丁的小聰明逗笑他們,用反轉實現類型元素的跨越和互文,那些明面上的挑逗和刺激,是彭浩翔之前作品裏,給人影響作爲深刻之處。但在《出埃及記》中,彭浩翔卻選擇了緩慢和剋制。那些小聰明只在開頭虛晃而過,隨後是主題的不斷抬升,從個人進入集體,再從團隊切入社會。

光從“出埃及記”這個龐大的片名中就能看出彭浩翔的野心。浩翔從小到大始終有個疑惑,爲什麼女人常常要結伴上洗手間,而且呆很久不出來,天馬行空的他得出結論,“女人們在洗手間裏謀劃殺男人”。

彭浩翔最“悶”的片子,能看懂的人不多,看懂了也不敢聲張啊

影片的創意就從這樣一個“荒誕”的想法開始。有人認爲,這是彭浩祥在男女感情問題上的不信任,導致這種對感情的恐懼感轉化成對女人的懼怕,《出埃及記》故事也就由此而生。這其實只說對了一半。

《出埃及記》往小的方面去看,的確可以僅僅解讀爲描述兩性關係的寓言類影片。但其實從影片的第一個場景來看,人與人的關係不過是第一層,任達華飾演的男主角詹建業是一名入職20多年的警察,而事件背後的老大也是警察,其用意不言而喻。影片的第一幕,從伊麗莎白女王的頭像緩緩拉來。一羣穿着潛水服的人正在警局內毆打一個男子。

彭浩翔最“悶”的片子,能看懂的人不多,看懂了也不敢聲張啊

誇張的場景設計,還要慢鏡頭的處理,都呈現出一股“荒誕”的感覺。就像彭浩翔創意的來源,從荒誕導向了另一個荒誕。

彭浩翔最“悶”的片子,能看懂的人不多,看懂了也不敢聲張啊

到了片尾,詹建業告訴對方,“這個世界中有東西荒謬到一定程度就沒有人相信,但並不代表它真的不存在”,影片的寓意才完全顯露出來。詹建業本來是位刻板的人,看見同事在辦公地方穿拖鞋都會令他不悅,他是警局的老好人,也是妻子眼中的靠譜依託。

可張家輝飾演的小人物關炳文卻用一個“荒誕”的口供把他拉入了“現實”。關炳文在女廁所偷拍,聽聞幾個女人正在密謀殺害男人。偷拍是爲了找到女人有組織殺害男人的證據。

彭浩翔最“悶”的片子,能看懂的人不多,看懂了也不敢聲張啊

無論是詹建業還是剛進入影片氛圍的觀衆,無疑都對關炳文的說辭半信半疑。但很快,口供遺失,同事要求詹建業再一次給關炳文錄口供。原本目中無人的關炳文畫風突變,畏手畏腳地說自己是“變態”,沒有什麼密謀殺人,自己偷拍不過是爲了滿足一己私慾。

彭浩翔最“悶”的片子,能看懂的人不多,看懂了也不敢聲張啊

臨時改口供,讓平時老派呆板的詹建業像突然中了魔一般開始調查案件,隨着故事的發展,他發現真有這個祕密組織存在,而且組織的核心人物竟是警局高層,愛他的妻子也參與其中。在調查過程中,不斷有人給詹建業施壓,或者拋出各種誘惑。片尾,被壓制了20多年沒能升遷的詹建業終於獲得了升職面試的機會,他知道了組織的祕密,但最終卻因爲各種原因放棄了揭露,他在面試的過程中開始“打嗝”。

而在第一次審訊過程中,關炳文開玩笑般地說過,女人會用一種毒藥,對方中毒後打完一百個嗝就會死掉。無疑,《出埃及記》是彭浩翔的又一次轉型,他繼續用自己的小聰明吸引觀衆,但已經不那麼依賴它們,他開始將一些更有內涵和深度的東西包裹在靈機一動的劇情核心之外,創造出僅此一家的奇異效果。

爲什麼叫“出埃及記”,熟悉摩西故事的人,一定明白其中的關鍵是“走出”,逃離被法老控制的奴役之地,去到自由的應許之地迦南。影片中,警察詹建業,還有他加入過組織的妻子張芳其實都希望“走出”奴役和控制。

彭浩翔最“悶”的片子,能看懂的人不多,看懂了也不敢聲張啊

影片在最後10分鐘才抖落所有謎題,組織的存在以及妻子張芳的身份。隨後有兩場戲令人印象深刻。作爲組織的核心人物,張芳殺人無數,卻在行動後的路上遇到了好警察詹建業,她認定對方是爲數不多的好男人,是救她出走的“摩西”。可下一場戲是詹建業和關炳文的妻子潘小源在KTV唱歌,兩人含情脈脈,若有所思的唱着經典歌曲《小城大事》,一向壓抑刻板的詹建業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和放鬆。

彭浩翔最“悶”的片子,能看懂的人不多,看懂了也不敢聲張啊

此時,詹建業已經在精神和肉體上雙重出軌潘小源,而潘小源也深愛着自己已經死去丈夫關炳文。片尾,失去“摩西”的妻子張芳終於肯定了組織的做法,下定決心殺人滅口。

彭浩翔最“悶”的片子,能看懂的人不多,看懂了也不敢聲張啊

神來了,神又走了。我們總以爲對方就是帶自己走出感情“紅海”的神,到最後卻發現對方也是法老派來的奸細,是叛徒。詹建業因爲調查案件,遇到張芳之後,整個人逐漸變樣。從緊張到鬆弛,從不苟言笑到臉紅心跳。張芳的“無所求”讓他徹底放下了負擔。而詹建業需要放下的“負擔”,他的世界中的“法老”就是影片的第二層主題所指。

彭浩翔最“悶”的片子,能看懂的人不多,看懂了也不敢聲張啊

其實在詹建業第二次審問關炳文時,這一主題就已經暗自發力。在審問的密室中,鏡頭逐漸後拉,審問室的窗後一片漆黑,彷彿有一羣人正在監視着他們的一舉一動。

彭浩翔最“悶”的片子,能看懂的人不多,看懂了也不敢聲張啊

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警局樓梯,那些結構複雜的透明玻璃,極像是福柯《規訓與懲罰》中提到過的,用來監視犯人的“圓形敞式建築”。

彭浩翔最“悶”的片子,能看懂的人不多,看懂了也不敢聲張啊

那是權力結構的具象化表徵,人人在其中受到監視,被控制,被壓制。詹建業很想離開這裏,想成爲警局裏盡職的代表,可對真相的追尋和堅持最終讓他付出了20年不能升職的代價。而到最後,面對各種壓力和誘惑,詹建業開始和蛇蠍美人通姦,開始欺騙、甚至是威脅自己的妻子。

他終於成爲了他自己曾經痛恨的人,他從摩西變成了法老的信徒,進入到了那個充斥着荒誕規則的社會中。他也在警局換上了拖鞋,一面出軌,一面撒謊,社會最終改造了他,規訓了他。

彭浩翔最“悶”的片子,能看懂的人不多,看懂了也不敢聲張啊

當他說出,“這個世界中有東西荒謬到一定程度就沒有人相信,但並不代表它真的不存在”的真理,卻依然選擇進入荒謬時,代表正義和真理的“摩西”就死去了。所以最終妻子張芳選擇除掉他。可詹建業搶先一步揭發了她。

當然影片有兩個結局,兩個版本,兩種結局其實都值得玩味再三。特別是彭浩翔描繪的關於控制的故事,卻偏偏自己又在現實中遭遇了控制,不得不裁剪和修改後,更是凸顯出影片不太好說明白的主題。

兩個結局的最後,愛和真理悉數陣亡。導演又把觀衆拋向了一片荒蕪和絕望。《出埃及記》是彭浩祥完成真正蛻變的作品,更加純熟的技術和更加開闊的視野,使它成爲一部里程碑式的電影。

彭浩翔最“悶”的片子,能看懂的人不多,看懂了也不敢聲張啊

從荒誕的男女關係上升到揭露病態的社會關係,讓《出埃及記》也成爲了彭浩翔最具社會意義的作品,愛耍小聰明的彭浩翔終於有了一點大師的氣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