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见习记者 杨晰 文/摄

满满14本治水日记 73岁的“爱妈妈”巡河巡出一双“火眼金睛”

“7月5日早,毛毛雨,徒步巡逻西湖区三条美丽流畅的河道,新的一天,马不停蹄……”在西湖区,我有三个“宝贝女儿”——沿山河、八字桥河以及西溪河,每天早晨与傍晚,就是我们“母女相见”的时间。见完孩子们,我便会顺手写下当天的巡河日记。

巡河日记写了多久了?粗略算算,已记了5年多,写满了整整14本,与我当上民间河长的时间几乎同步。日记里,记录了孩子们从“丑小鸭”变“白天鹅”的高光时刻。

我还记得,多年以前,离家最近的八字桥河还是一条“臭水沟”,街上的店铺常常偷排水到河里,垃圾、树叶也常常漂浮在河面。每次路过时,我总戴着口罩。

“既然是身边的河,当然得由身边的人守护。”面对脏臭的八字桥,我打定主意,决定为河道做些努力。没事的时候,我会到河边转转,发现有偷排情况,就拍下视频,立即向街道反映。

为了让河道问题尽快被解决,我也有我的“独门秘诀”。通常情况下,每天早上6点不到我便会到河边巡河,然后趁着街道工作人员刚刚上班,把问题反映上去。等到了中午,我还会再巡河一轮,如果发现问题还未被处理,我便会再次反映。

这样的次数多了,我也从自发巡河变成了“专职”巡河,成为民间河长。这个“身份”让我越发有了干劲,巡河范围也从八字桥河、西溪河,逐步扩展到沿山河、沿山河西段。每天早晚,花上1个半小时,拿上塑料袋、火钳,边捡垃圾边巡河,成了我的“必修课”。

“五水共治”效果显著,没几年的光景,河水不臭了,水也从黑黄色变成了碧波。巡河的队伍也从我一个人逐步扩大。不仅有固定的志愿者团队,节假日时,还会有小学生、大学生加入到队伍中,与我一起巡河。

除了巡我身边的“宝贝女儿”外,偶尔外出时,我也会不由自主关心其他河道。2年前,我和小姐妹乘船游览拱宸桥到武林门的风光。等快到武林门时,我忽然听到一声响动,探出船窗外,发现一股黑乎乎的水从大运河里冒出,并逐渐晕染开来。

美丽的大运河,怎么还有这样的偷排情况?我赶紧拍下视频,向有关部门反映。大运河属于省级河道,涉及拱墅区、上城区、江干区三个城区,领导十分重视。经过半个月的时间,偷排的问题最终被解决。

年岁渐长,我也到了从心所欲的年纪。我不知道我还能巡河多久,但只要身体还算硬朗,还能走下去,我的巡河“事业”便不会停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