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山阳公载记》董卓曾与长史刘艾进行过一段谈话,表达了自己对天下诸侯的看法,当时让董卓放在眼里的诸侯不过四人,他们分别是:袁绍 袁术 孙坚和刘表。那么当时的董卓为何仅仅畏惧居袁绍 袁术 孙坚和刘表这四人呢。

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相互争权最后两败俱伤,这时候西凉的军阀董卓趁机带兵进入了京城把持了朝政。董卓为人专横残暴,引起了天下公愤,因此便有了后来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事件。然而当时各路联军心怀鬼胎尽管他们在兵力上占据了优势但却都按兵不动,真正卖力打董卓却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另一个孙吴的奠基者孙坚。董卓其实也看穿了袁绍组织的关东联军不能成就大事。据《山阳公载记》董卓曾与长史刘艾进行过一段谈话,表达了自己对天下诸侯的看法,当时让董卓放在眼里的诸侯不过四人,他们分别是:袁绍 袁术 孙坚和刘表。

艾曰:“山东儿驱略百姓,以作寇逆,其锋不如人,坚甲利兵强弩之用又不如人,亦安得久?”卓曰:“然,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 《山阳公载记》

那么当时的董卓为何仅仅畏惧居袁绍 袁术 孙坚和刘表这四人呢?下面我们来一一的谈谈,首先说说袁绍和袁术,这哥俩应该说是当时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因为在当时“汝南袁氏”可以说是豪门望族。据史籍记载袁绍的祖上从他的曾祖父算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之位,因此当时“汝南袁氏有“四世三公”。因为当时人要想做官必须要由有名气或者当大官的人举荐,我们从袁绍的家族可以看他们家族的人长期位居着高位,因此当时袁氏的“门生”遍布天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我们说袁绍的这个盟主之位就是凭借这家族显赫的名声担任上的。所以董卓畏惧袁绍和袁术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刘表,刘表这个人其实是没有什么大志的,但是当时他毕竟占据着荆州,荆州是继益州之后东汉的第二大州。而且这个地方聚集了很对贤能之士,再加上刘表汉室宗亲的身份,所以董卓对刘表这个人还是很忌讳的。其实上面说的三个人董卓只是考虑这几个人的硬实力(名气 地盘大小)没有考虑能力,下面我们所孙坚应该是董卓意想不到的劲敌。

说起孙坚严格来讲那时候他还不是一路诸侯,他当时是以袁术部将的身份参战的,事实上他在生前一直服从袁术的领导的。孙坚早年就曾看不惯董卓,原来当初韩遂和边章在西凉作乱,朝廷派太尉张温带着孙坚一起前去讨伐。张温带着军队屯驻在长安然后命令董卓率军前来报到,董卓故意拖延时间很久才来到长安而且张温责备董卓的时候,董卓表现的很不恭顺。这时候孙坚在一旁见状后悄悄的对张温说,董卓不畏惧军法故意拖延时间怠慢朝廷大军,应当斩杀他以明军法。可是张温却因为需要董卓的力量进行平叛为由放过了董卓,后来董卓乱政之后孙坚叹息道,要是张太尉当初能听我的劝告就没有这些事了。因此在讨伐董卓的时候孙坚是最卖力的,孙坚带着从南阳兵一路北上打的董卓丢弃了洛阳迁都长安。不过袁绍 袁术 刘表和孙坚都没能成为后来主宰天下的大人物,就连自命不凡的董卓也在天下未定之时丧命,这样的结局董卓应该是没有想到。

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与参军事,屯长安。温以诏书召卓,卓良久乃诣温。温责让卓,卓应对不顺。坚时在坐,前耳语谓温曰:“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温曰:“卓素著威名于陇蜀之间,今日杀之,西行无依。” 《三国志 孙破虏讨逆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