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幼时家境贫穷,从小就为地主家放牛,之后当过和尚,闹饥荒后,又离开寺庙流浪乞讨化缘,直到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他先是统一江南,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建立大明,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一生传奇,但有一件事,却困扰了朱元璋近三十年,至死都没有妥善解决,为之遗憾。这便是定都的困扰,国都一事便成了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选择了金陵(今南京)作为根据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金陵地形险要,北有长江天堑,自古为形胜之地。朱元璋攻取金陵后,改称应天府。并在应天称帝,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但是,朱元璋并不满意应天,一是历史上以应天为国都的朝代都是气数很短,有些不大吉利;二是应天偏于东南,不便于控制全国,对江左边防有鞭长莫及之意,在位置上作为国都不是十分理想。

所以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一直心怀迁都之意,主要的候选城市集中在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几地,大臣们的意见不一。其实朱元璋一直有将中都凤阳(临濠)作为大明国都的想法,但刘基坚决反对,他认为凤阳根本不适合作为国都:“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传》)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南京为京师,多年悬而未决的定都问题才算正式告一段落。但建好后的明皇宫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地势,宫城前昂后洼,总让人觉得形式不称。按照阴阳家的说法,这对大明江山社稷和后代极为不利。

洪武二十四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提到“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朱元璋最钟意的迁都之选正是长安,朱元璋顿时心动,但不形言表。

经过仔细考虑后,他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并告谕天下:“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向命汝弟(指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分封其地,已十余年,汝可一游,以省观风俗,慰劳秦民。”太子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太子朱标个人也倾向于选择西安为国都,因为长安作为最为国人仰慕的汉唐国都,王者气派天下独步、无可匹敌。

然而世事难料,太子朱标返回南京后于第二年病逝,太子朱标壮年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很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了。

而国都一事,便成了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至死都没有妥善解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