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裏面的王孫,指的就是黃芪。黃芪最好的喫法是。

“補藥之長”的由來?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專門解釋了這個耆字:“耆,長也,黃耆色黃,爲補藥之長,故名”。這裏,這個耆,長也,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耆是年長,另一層是說黃耆非常長。

關於補氣之王黃芪,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真是太有趣啦

這是有根椐的,黃芪用的是根,在所有的根類藥中,沒有比黃耆再長的,它最長可達兩米多,比人都高。黃耆色黃,黃是脾之色,脾爲土,黃是溫之色,所以李時珍下結論說:“黃芪是補藥之長。”

喫黃芪會上火嗎?

現在,黃芪不僅是補氣的王牌藥,還是一種溫補的食材。老百姓家裏燉補湯,飯店裏營養菜,都離不開黃芪。

關於補氣之王黃芪,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真是太有趣啦

因爲黃芪有一個特點:緩補,力道綿長,補而不上火。這一點和人蔘不一樣,人蔘是真上火,不能隨便用,用不好流鼻血。

黃芪和老中醫有什麼關係?

黃芪最早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並且不叫黃耆,叫“戴糝。”相傳是爲了紀念一個名叫戴糝的民間老中醫。戴糝六十多歲,長得瘦高瘦高的,面色有點黃,人們尊稱他爲“黃耆”,意思是面色發黃的老中醫。

關於補氣之王黃芪,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真是太有趣啦

戴糝善鍼灸術,爲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救人無數,是活雷鋒,樂於助人,後來因爲救一個墜崖兒童,不幸犧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黃,人們稱他爲“黃耆”以示尊敬,意爲面黃肌瘦的老者。老中醫去世後,人們爲紀念他,便將其墓旁生長的一種草藥起名爲“黃耆”。

黃芪和帝王家有啥瓜葛?

黃芪還有一個別稱,叫“王孫”。因爲黃芪色黃、高大挺直,有皇族氣象,故稱爲王孫。

關於補氣之王黃芪,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真是太有趣啦

唐代大詩人王維,曾有一首《送別》詩:“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裏面的王孫,指的就是黃芪。

黃芪是聖藥?

黃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肺兩經,有七大功效:補脾肺氣、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託毒生肌、補血、活血。《內經》謂:“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黃芪一味既可以氣溫補形,亦可以味甘補精,是一味十分難得的補氣聖藥,能通補三焦元氣。

關於補氣之王黃芪,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真是太有趣啦

全身上下、內外、表裏之氣皆能補益,一藥多能,應用範圍包括內、外、婦、兒、五官、骨傷等多科近百病疾病,療效顯著。所以,清代名醫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一書中將黃芪推崇爲“補氣諸藥之最”。

古籍中,對黃芪治療疑難雜症有哪些記載?

例一:

《舊唐書· 方技傳》載:南北朝時期,許胤宗治柳太后(南陳新蔡王)病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乃造黃芪防風湯數斛,置於牀下,氣如煙霧,一夕便得語也。此義惟玉屏風散得之(黃芪、防風、白朮)。按:黃芪只升不降,得防風相助,兵出奇招,一擊奏效。

關於補氣之王黃芪,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真是太有趣啦

例二:

陸定圃《冷廬醫話》載:許辛木部曹謂其嫂吳氏,患子死腹中,渾身腫脹,氣喘身直。其兄珊林觀察,檢名人醫案得一方,以黃芪四兩,糯米一酒盅,水煎與服。即便通腫消,已爛之胎,成十數塊逐漸而下,一無苦楚。

例三:

還是《冷廬醫話》裏的故事,講的是清代法醫學家許叔夏其重用黃芪消腫脹的案例,堪爲神奇。那年夏秋間,許叔夏的幕僚有一王姓親戚從外地前來省親,突然患了水腫病,自頭至足腫脹異常,伴氣喘聲嘶,大小便不通,病勢危急。

關於補氣之王黃芪,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真是太有趣啦

許叔夏往診,見患者遍體浮腫,面色萎黃,遂斷爲虛證,令患者用生黃芪四兩,糯米一酒盅,煎成一大碗,以小匙頻頻呷服。服了半碗,氣喘稍平。待服完整碗,不多時小便即通,陸續尿量達三大盆,全身浮腫大多消除,唯留腳面仍腫脹。此後,患者續服此方,黃芪量漸減,並略加祛溼平胃類藥,一直堅持了兩個月,病基本治癒,僅腳面留有錢幣大小腫脹未消。許叔夏告患者曰:“病恐次年復發,請返鄉,以藥食將息。”患者返鄉後未按囑靜養,次年果然又發病。當地一醫生診治,竟譴責許叔夏治法之非,說患者不死乃是萬幸,於是投用除溼猛劑,結果,服了不到十劑,患者氣息已絕,舉家悲憤。當要將“死者”收柩蓋棺時,其妻忽見患者兩眼微動,呼衆親來看,果然如此。於是又試着用許叔夏之黃芪、糯米方灌救,灌至滿口,起初未見嚥下,過一小會兒,患者突然睜眼,藥湯隨即咕聲嚥下,又一會兒,患者出聲醒來。此後,仍用此方將息,黃芪先後服至數斤,直至腫脹完全消除。

關於補氣之王黃芪,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真是太有趣啦

按:黃芪補氣健脾、利水消腫之功非常卓越。東漢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創制防己黃芪湯治療氣虛水腫,這種水腫叫土不制水,水溼離經氾濫成災。許叔夏深諳此理,重用黃芪四兩而收功,而當地醫生不識,誤治險釀禍端。糯米是糯稻脫殼的米,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功效,與黃芪相得益彰。現今臨牀,重用黃芪,配伍補脾腎、利水溼之品,治療慢性腎炎浮腫、尿蛋白長期不消者,療效顯著。

例四:

清代名醫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曾治療滄州一女,年二十餘,胸脅滿悶,心悸,動則自汗,其家適有預購黃芪一包,遂煎服,服後果愈.以此觀之黃芪補氣固表之功誠偉哉!

黃芪最好的喫法是?

·黃芪緩補中氣,喫法最宜清淡,古今名人最爲青睞的莫過於黃芪做成的藥粥。

關於補氣之王黃芪,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真是太有趣啦

·有一位百歲老人的長壽祕決就是,幾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喝黃芪黑米黑豆粥。

·當代著名老中醫嶽美中曾用加味黃芪粥治療慢性腎炎。

關於黃芪的詩歌、諺語。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首詩寫了喝黃芪粥的情景。詩名爲《齋居》:“香火多相對,葷腥久不嘗。黃耆數匙粥,赤箭一甌湯。”赤箭,指中藥天麻。過去也是日常做湯用的。

關於補氣之王黃芪,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真是太有趣啦

·到了宋代,大文豪蘇軾,三十九歲謫居密州,大病初癒,常喝黃芪粥,用來補養病後虛弱的身體,寫下千古名篇《詠黃芪》:“孤燈照影日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髮敲簪羞綵勝,黃芪煮粥薦春盤。”當時他只因“齋居臥病禁菸前,辜負名花已一年”,故用“黃芪煮粥薦春盤”。正可謂“情何脆弱夢何癡,做好人勝吟好詩。一縷東風杏林雨,仁心點滴即黃芪。”

關於補氣之王黃芪,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真是太有趣啦

從白居易到蘇軾,自唐至宋,文人餐桌上都有黃芪粥,大病以後喝,喫素時喝,用黃芪粥來補益中氣,強身健體,看來大儒也懂藥食同源的道理呀。

·到了當代,民間流傳一些彥語:“立夏開始喝薑茶,三伏就喝黃芪粥”,“常喝黃芪粥,人老病無憂。”概括的就是黃芪粥的作用。

黃芪與胡適

還有著名學者胡適,在1920年秋天,他因得病,喫了不少西藥,總不能完全見好。後來幸得名醫陸仲安先生診看,遂以黃芪爲主藥醫好了他的病。時隔不久,胡適先生友人馬幼漁的弟弟患水腫,腫到肚腹以上,兩眼都不能睜開,衆醫均束手無策。

關於補氣之王黃芪,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真是太有趣啦

陸仲安先生重用黃芪等藥,不出百日,便治好了他的病。從那時起,胡適先生便對黃芪情有獨鍾。中年以後,經常用黃芪泡水飲用,以保持體力,強健精神,並推薦給許多人。戲稱自己是“黃芪的說客”。

黃芪能治青春痘感染、坑陷?

黃芪有補血、活血、託毒生肌功能,在治療青春痘感染、坑陷方面,具有十分獨特的作用,勝過靈丹妙藥。我曾用黃芪綠豆皮煮水,治癒許多年青的男女,臉上起青春痘,有感染,坑陷,皮膚變色。

關於補氣之王黃芪,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真是太有趣啦

具體方法是,先用當年的綠豆皮30克,加水1000毫升,大火煮20分鐘,去掉綠豆皮,用煮好的水,入黃芪30克,文火煎30分鐘,煎得150~200毫升,分2次口服,日一劑。服用期間忌醋。連用2~4個月,一般坑陷即可平復,皮色轉爲正常。

黃芪像劉備??

黃芪質地溫和,不豔,不麗,體貼入微,補脾肺之氣,生後天之血,把活血、生血慢慢的,悠悠的,綿綿的滲入人體之中。韌勁十足的甘糯氣息,在“潤物細無聲”中緩緩的推動氣血流動,肌膚潤澤,五臟六腑也隨之甦醒。如此纏綿濃郁的黃芪之香,再無力低微的生命也將爲之一振,精神煥發。

關於補氣之王黃芪,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真是太有趣啦

有人拿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作比喻,說張飛像紅參,關羽像生曬參,劉備就像黃芪,當年劉備被曹操軟禁,曹操與之青梅煮酒論英雄,對他戒心十足。於是劉備屈身守分,以待天時,在不明之境韜光養晦,看似綿弱無力,實則厚積薄發,最終脫困而走,與曹操三分天下。黃芪本是王孫貴族,因生於北方寒涼之地,鄉野之中依然保持頎長俊美,修得醇心仁厚。非但沒有自暴自棄,反而集綿綿天地陽氣於一身,經年一躍而成爲醫家聖藥。

關於補氣之王黃芪,這些故事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真是太有趣啦

最後,小編用一首忘憂齋主人寫的黃耆詩讚,做爲黃芪故事的結尾:“角尖葉綠紫花鮮,益土扶金力綿綿。雅號王孫居塞外,俗名芰草出秦川。補偏救弊源清任,舉陷昇陽本東垣。藥裏四維樑棟佐,延年益壽似靈丹。”

讓我們以黃芪爲榜樣,科學補氣,健康補氣,補活氣、補生氣。

⊙文章內容僅供臨牀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大醫本草堂問診諮詢,請私信或文章的評論區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