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3歲的深圳市寶安區翻身實驗學校七年級學生小金墜樓身亡。據家長反映,開學第一天小金只上了半天學,便被班主任要求回到家寫完未完成的寒假作業。

一條正值舞勺之年的生命轉瞬間消失了,不由讓人頓生痛惜、悲切之情。畢竟,小金踏上生命之旅才13個春秋,他的人生纔剛剛開始,便這樣匆匆離開了這個喧囂而又多彩的世界。

中小學生自殺的新聞總是拉扯着社會敏感而脆弱的神經,但在一波波熱議之後又很快歸於平靜。然而,其中透出的焦慮與緊張卻始終難以消退。

在網上,用百度搜索“中學生自殺”,結果可達幾百萬條。另據報道,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發佈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更讓人心頭一顫——5箇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佔樣本總數的20.4%,而爲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5%。全國13個省約1.5萬名學生參與了調查。

“現在的孩子把生命當兒戲,這是怎麼啦?”當人們發出這樣的悲嘆時,最終的道德譴責指向大多是學校和老師。沒錯,當下不少學校的生命教育的確還是個相對薄弱的環節,或流於形式,或輕描淡寫,或根本沒把它當回事。而現實中的尷尬在於,在應試教育的裹挾之下,無論怎樣完善學生學業評價體系,分數高低仍是無法撬動的硬指標。它涉及學校領導的政績、教師職稱的評定等諸多方面,乃至在“減負”喊了多年的今天,在一些學校中學生的課業負擔依然沉重。這無疑是導致某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在無奈中走向極端的客觀原因之一。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的調查,83.6%的中學生家長要求孩子考到班級前15名,家長的期望更高。在這種語境中,中小學生揹負的精神壓力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大多數中國式家長的“生命教育”,是如何望子成龍、盼女成鳳,讓孩子的生命將來怎樣“流光溢彩”。事實上,來自家長的壓力往往是孩子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甚至可能成爲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萆”。

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開始有了“良好”的自我感覺:一方面認爲自己是“半個大人”,已經跨過懵懂歲月;另一方面十分在乎外界尤其是父母、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評價。對這些心智尚處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一旦負面評價超過了他們的終極預期,就可能衍生出種種難以想象的悲劇。

總之,導致中小學生自殺的“導火索”,交織着多種顯形與隱形的矛盾,觀照出在當前社會轉型期,個體焦慮與社會焦慮並行的現狀。因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將中小學生自殺歸咎於教師或家長的任何一方,顯然都有失公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中,自殺佔據第三位。所以,對中小學生自殺事件,我們不必過於“妄自菲薄”,而應該從制度設計層面,考慮如何抓好對中小學生的生命教育。例如,國家可以組織編寫生命教育教材,並將其納入教學大綱;還可以將生命教育作爲對學校、教師的重要考量指標,逐步實行“一票否決”。此外,定期對學生家長進行培訓,告訴他們生命教育始於家庭,也是有待重視的一個環節。

生命教育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文/肖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