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這是毛澤東在《西江月·井岡山》詞中描寫黃洋界保衛戰的詞句。此役紅軍以不足一營的兵力,打垮了敵人一個師的進攻,是紅軍井岡山時期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對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次戰役的指揮者就是曾士峨。

曾士峨(1904年-1931年),赫山區泥江口大橋衝村人,1923年入益陽信義大學,1925年入黃埔軍校長沙三分校學習,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後參加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部警衛團任連長,北伐到武漢後,轉入共產黨控制的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

1927年9月,曾士峨參加秋收起義,任警衛團營參謀長,三灣改編後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一團特務連連長。1928年5月任紅四軍三十一團三連連長,參加了龍源口戰鬥和黃洋界保衛戰,屢建奇功。1929年1月,曾士峨任三十一團一營營長,先後參加了大柏地、長嶺寨、向沙、上杭等戰鬥,身先士卒、英勇頑強。血與火的洗禮,使曾士峨意志彌堅,他在給致親友的信中寫道:“士峨離家四載有餘,雖奔波南北,歷盡千辛,然爲大衆之生息,常覺無形的快慰,精神爽奮。”

1929年3月,曾士峨任紅四軍三縱隊七支隊隊長,不久任三縱隊參謀長。1930年春,任紅四軍二縱隊司令員;同年夏,任紅四軍參謀長兼二縱隊司令員。

1930年10月,曾士峨任十一師師長,軍長外出時,代理軍長職務。此時,正逢蔣介石調集十萬大軍撲向中央蘇區,發動第一次“圍剿”,曾士峨受命率領十一師克吉安、戰龍崗,活捉敵師長張輝瓚,全殲張部9000餘人,震撼了南京政府,爲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1931年5月,在第二次反“圍剿”中,曾士峨率十一師擊潰敵四十七師,並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轉戰700裏,連克紅沙、廣昌等,戰功赫赫。8月,在第三次反“圍剿”中,曾士峨率十一師從閩西趕赴興國,參加蓮塘、良村、黃陂三大戰役,紅軍三戰三捷,蔣介石親自坐鎮指揮的第三次“圍剿”宣告失敗。在高興圩戰鬥中,曾士峨率部堅守竺高山陣地,與精銳之敵展開頑強爭奪。9月8日,當敵人向紅四軍指揮所逼近的危急時刻,他率領以黨員和排以上幹部爲核心的敢死隊衝向敵陣,壯烈犧牲,年僅27歲。

聽到曾士峨犧牲的噩耗,毛澤東深情地說:“曾士峨是在最關鍵的時刻,組織衝鋒犧牲的,他的模範行爲鼓舞了戰士,改變了戰況。”在紅軍粉碎敵人第三次“圍剿”的祝捷大會上,毛澤東叫全體同志起立向曾士峨烈士默哀,並指示紅軍總政治部發出通令,號召紅軍指戰員向曾士峨學習。曾士峨成爲紅軍總部通令學習的第一人。

(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

作者:伍挺 編輯:譚珉

打開APP閱讀全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