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作者:張雄文。

核心提示:他早就視名利爲身外之物,對授銜大將平靜處之,曾說:“評我大將,就是夠高的了,要什麼元帥呢?我只嫌高,不嫌低。”但許多身邊人員和老部下尚未達到他這種“超凡入聖”的淡泊境界,都表示不理解。當祕書興高采烈地轉告他,民主人士黃炎培稱他應該當元帥。不想粟裕很不高興,嚴肅地批評說,談這個話題是低級趣味。

粟裕對封帥平靜處之:談這個話題是低級趣味

粟裕

1955年1月,中央軍委座談會對元帥、大將、上將人選進行研究。這條討論的明線中,元帥人選裏已經沒有了粟裕。

元帥、大將人選按規定只能由中央書記處決定,當時的書記處相當於1956年9月八大後的政治局常委會,書記分別是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陳雲。

也就是說,粟裕的軍銜問題只能由他們五人考慮。中央軍委討論的元帥、大將人選,其實已經是書記處討論確定後的人選。

正因爲此,鞠開晚年回憶說,軍委座談會的確沒有討論粟裕授不授元帥的問題,“但不能以此就否定李銀橋講的毛主席、劉少奇、朱德、周恩來要給粟裕授元帥的事”。

他順便談到了李銀橋的爲人,說:“李銀橋也沒有當過粟裕的警衛員、副官、衛士長或者是祕書,他和粟裕又沒有直接接觸過,又沒有特殊的感情,他爲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幫助粟裕說話呢?”

鞠開老人的話顯然是有道理的,也是一種對歷史負責的態度。

其實,李銀橋並不是唯一透露粟裕辭帥的人,粟裕幾個知情的老戰友、老部下也曾在不同的場合,印證了他的回憶。

華東野戰軍參謀長、建國後的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回憶說:“到了1955年評軍銜問題時,粟裕很有可能當元帥,但是他有自己的考慮,幾次誠懇要求不當元帥。”

陳士榘是個“牛”人,眼裏除了毛澤東這個領着自己上井岡山的領袖以及老首長林彪、粟裕等人,其他大概沒有幾個人能入他的法眼,叫他心服口服。當年在淮海的雙堆集戰場,就不大聽中原野戰軍司令部的招呼。

他的耿直、率性註定後半生並不如意,但閒暇的日子,也能靜下心來回首往事,爲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史料,粟裕辭帥一事便是一例。

另一個老部下管美英,也回憶了一段往事。

李世民說,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粟裕也如此。

他早就視名利爲身外之物,對授銜大將平靜處之,曾說:“評我大將,就是夠高的了,要什麼元帥呢?我只嫌高,不嫌低。”但許多身邊人員和老部下尚未達到他這種“超凡入聖”的淡泊境界,都表示不理解。

當祕書興高采烈地轉告他,民主人士黃炎培稱他應該當元帥。不想粟裕很不高興,嚴肅地批評說,談這個話題是低級趣味。

但依然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管美英就是其中的一個。不僅當時,到了授銜九年後的1966年,他還依舊“耿耿於懷”。

這年5月,他到北京中央抗旱工作隊,看望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老首長譚震林,並順便彙報工作。

因爲譚震林與粟裕也是多年的老戰友,管美英便在閒聊間向他打聽粟裕爲何只授銜大將,一面也流露出自己多年的“不平”之感。

譚震林是華野的副政委,當然知道粟裕的實際統帥地位,也理解華野將士們的這種情緒,解釋說:“因爲沒向你們傳達,你們不瞭解情況,所以有意見。”

隨後,他詳細地說了粟裕主動辭帥,毛澤東因此最後授予他大將銜的緣故。

這一真相,令管美英受到極大的震動,多年後還感慨萬千。在粟裕百年誕辰之際,他說,老首長“是我做人的楷模”。

辭讓名利,卻從未辭讓過責任的粟裕,自然不只是一個老部下的楷模,也是融入了中華傳統文明的一面明鏡,歷時愈久,光彩也將更加奪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