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大量傳入中國並影響年輕一族,而在民國初年,這種影響隨着陳獨秀所創辦的《青年》雜誌(後改名爲《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市民。

可以說,“女朋友”這個名詞,對於現代青年來說,一點也不陌生。社會發展的今天,很多小男孩在高中或者大學的時候,都會擁有一個自己的“女朋友”。甚至,有些朋友在上初中的時候,就表現了自己的異性能力,並且,吸引了許多女孩子的目光。

中國什麼時候纔有了“女朋友”?之前的人們根本不敢這麼叫

古代中國並沒有“女朋友”這個名稱,從前男性會以“佳人”、“伊人”來指代戀愛中的對方,《詩經·秦風·蒹葭》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在中國,“女朋友”這個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其實,“女朋友”這個名詞,是在五四運動以後才漸漸走入大家視線的,我們可以確切的說:在五四運動之前,中國男人是沒有“女朋友”的,他們只有妻、妾或者是沒有過門的媳婦兒。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爲何五四運動之後,“女朋友”這個“名詞”才漸漸的被衆人熟知呢?

在魯迅先生的小說《傷逝》中,提到過這樣一句話:“我就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句話是小說女主人公子君對於舊的社會、舊的婚姻制度發出的一聲由內而外的呼喊,可以被稱爲那個時代中國女子的“好聲音”。然而,沒等這句話變成現實,她就撒手人寰了,並且,還成爲舊的思想、舊的道德的祭品。

中國什麼時候纔有了“女朋友”?之前的人們根本不敢這麼叫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個少女到如今還健在,她看到燈紅酒綠下男男女女們自由戀愛的現狀,會是多麼的開心,又會發出多麼令人驚訝的感嘆。從古時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如今的自由相親自由戀愛,轉眼間,百十年的春秋已經劃過了歷史的天空,隨之而來的婚姻關係的改變,不僅帶來了革命的炮火,也將兩性之間權力平等問題擺上了桌面。

人們常說“五四運動是一場新文化與舊文化的鬥爭,是一場將新的社會與舊的社會徹底劃分開來的鬥爭,而這場鬥爭的開始便是解放婦女的腳”。古時候的女子爲了美麗,會在六、七歲的時候將自己的腳禁錮起來,這雖不是年幼的她們自願的,但是,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體也會跟着增長,但腳卻不會長,於是,在舊社會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小腳婦女。

五四運動的爆發,解放了這批婦女,也解放了新一代女性的腳。可以說,五四運動挑戰舊的封建習俗,也確實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解放天足這件事貫徹的並不是那麼容易,就連在當時社會風氣極爲開放的成都,實施起來都極爲艱難。近代文學家郭沫若的一段文字就很準確的表達了在當時的四川人們,對於解放小腳一事的接受,是有多麼的艱難。

中國什麼時候纔有了“女朋友”?之前的人們根本不敢這麼叫

郭沫若說,他的大哥曾經問他喜歡大腳還是喜歡小腳,他毫不猶豫的回答說喜歡大腳,大哥也讚賞他說,喜歡大腳的人是個文明人。然而,在這句話說出之後,躺在牀上的父親發出了一聲怒吼,父親說“喜歡大腳的都是文明,那你把你祖宗八輩子全罵成了蠻子”。由此我們可以說,兩代人對大腳和小腳的認知還是有些不同的,兩代人對於新思想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

用“文明”和“野蠻”來形容大腳與小腳或許有一些不恰當,然而,這代表的是五四運動時期一個新的思想觀念,也是那個時代人們嫺熟的運用文明的價值尺度。郭沫若與大哥本身對於新時代文明的那份追求,以及父親對於舊社會制度的那份頑固,足以證明:在那個時期,想讓兩性平等,的確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對於部分男同志的不理解,以及嗤之以鼻,女性在獨立這方面的表現就十分扎眼。女作家廬隱考在自己對北京師範女子學院的回憶中,提到過這樣一件事情:她說,每週五的演講會上,都有一個女孩子在講臺上大聲宣講戀愛自由,每每下課後,一羣人對着她指指點點。只有自己上前安慰一下她,並說一些知心的話,久而久之,自己也被同學當做另類而遭受非議。

中國什麼時候纔有了“女朋友”?之前的人們根本不敢這麼叫

在五四運動那個新舊社會交替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也重新定位了女性,比如:著名的哲學家張申府。他曾說,在五四運動之前,我沒有女朋友,運動之後,我纔有了人生的第一個女朋友。他想表達的意思是:在五四運動前後,女性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改變,“女朋友”這個名詞,也就相當於女性自由權利的一個實現。

因爲在古時,男性的異性伴侶只能是妻妾,再或者,是紅顏知己,到了近現代才引進了“女朋友”這麼一個新鮮的名詞。

可以說,“五四運動後,中國人才第一次擁有了‘女朋友’”,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就是:五四運動以後,中國女性的權力才真正得到了釋放,中國女性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畢竟,在封建時期的舊社會,中國的女性要遵守的只有“三綱五常”,她們的權力也被束縛在封建的牢籠之中而不能得到應有的釋放,直到五四運動之後中國女性的權力逐漸得到了提升。

自此,“女朋友”這個名詞也漸漸的被衆人熟知。

參考資料:

【《詩經·秦風·蒹葭》、《傷逝》、《五四運動:革新思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