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和睦家庭里的孩子,每天都在上着生动的“心理健康课”,他们知道怎样去处理压力,怎样去解决冲突,这些都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观察和学习来的。

作者:谢刚,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市联合校区学校心理学博士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解放周末”。

1

没有心理健康,成功形同虚设

1993年我开始攻读心理学硕士时,很多人一听到“心理学”,就直接联系到“心理疾病”。

现在,虽然大多数孩子都还没有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但是没有心理疾病,就等于拥有“心理健康”吗?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能够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发挥潜能、有效工作、为社会做贡献的状态”。我第一次读到这个定义,就在想:这不也是对成功的定义吗?心理健康的状态,蕴含着上进心、责任心、毅力、抗挫折能力、爱心等优良的品质和行为习惯,而绝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没有心理健康,成功形同虚设!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曾经说,在北京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因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原因来求助的家庭,问题可能不一样,但相同的是,他们都至少来晚了3年,有的甚至晚了20年!孩子已经30岁出头,才来找我们解决问题,很多孩子无法处理生活中的任何压力,不能正常工作,连父母都不尊重,更不用提为社会做贡献,这和“心理健康”的定义正好相反!等出现了这些情况再去干预、治疗,真的是为时已晚。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两方面,包括基因和环境。其中,基因占40%~50%,另外的50%~60%则来自于环境。今天,我们重点来讨论可以调整的环境因素。

2

心理健康的起跑线,是和睦的家庭

先从我自己的家庭讲起吧。

我的弟弟和妹妹比我各小4岁和2岁,很遗憾,他们都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都是在青少年末期发病,至今还需要别人照顾,没法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压力,更别提发挥个人的潜力了。

总结他们心理疾病形成的原因,真是囊括了这几十年来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发现。

首先,他们成长过程中基本的心理需要没被满足。

孩子的第一个基本需要是“归属感”。和睦的家庭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能够“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对和睦相处的夫妻,他们不但拥有良好的感情基础,而且还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宽容、耐心、会沟通,还会管理情绪。生活在和睦家庭里的孩子,每天都在上着生动的“心理健康课”,他们知道怎样去处理压力,怎样去解决冲突,这些都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观察和学习来的。

而我的父母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逢年过节吵得更厉害。生活在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里,重复暴露在充满矛盾、要求总不一致的环境中,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削弱孩子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更容易产生恐惧、抑郁、愤怒、焦虑的情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时间越长,负面情绪越多,相应的行为反应,比如攻击性行为也越多,成年后他们的亲密关系更为脆弱,更可能离异。

如果说人生真的有什么起跑线,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的关系。

在孩子的婴儿期,母亲不光要喂饱孩子,还要给孩子安全感,每天陪他说话,拥抱他、抚摸他,这样孩子才会信任这个世界。而我的妹妹缺失了这些。妈妈怀弟弟的时候,刚1岁多的妹妹被送回父亲老家近两年,所以妹妹和母亲的关系一直冷漠。这也造成她对周围的世界怀有不信任感,直至工作后,一直怀疑别人在说她的坏话,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

3

不要剥夺孩子的自主感和成就感

除了归属感,成就感和自主感也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因为这些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能发挥多大潜能。

我的弟弟从小学习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比如说作业做不出来,第一个反应就是逃避,所以上小学时弟弟一做作业就说自己“头疼”,我爸爸很喜欢男孩,所以他一说“头疼”,父亲就要求我替他做。他一直这样逃避,在学习中完全没有成就感。课外也没有其它自己做得好的事情,来建立自信心。

如果一个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找不到成就感和自主感,他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一点根基。

而妹妹正好相反,她天生很有美术天赋,初中时无师自通就能临摹很多美术作品。可父母没有给她机会深造,安排她上职高,然后去商场工作。她在工作中完全用不到自己的天赋,也就感受不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等我2000年开始工作,终于有条件支持她发展爱好时,她已经病了6年,进出医院好几次了。现在,她连几个月的设计课程都坚持不下来,根本无法发挥个人的潜能。

所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生的能力和个性特点,需要父母的接纳和尊重,才能建立成就感和自主感,否则他们的心理健康就有很大的隐患。

4

你在给孩子的心理喂“垃圾食品”吗

我在美国加州工作的时候,有一天,我大儿子的一个同学来我家。我儿子刚练完钢琴,我让他也弹一弹,他灰着脸说不要,觉得不如我儿子弹得好。我非常诧异,因为我知道他比我儿子弹得好很多。这个孩子并不是谦虚,他是真的觉得自己弹得不够好。为什么呢?

这个孩子的爸爸经常打他妈妈,也经常打他、批评他,亲子间的互动总是负面的。所以,明明很优秀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自信。他这么看待自己,都是从与父亲的相处中得出的结论。

父母和孩子日复一日的相处,将留给孩子抹不去的记忆烙印。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不管是师生还是亲子互动,只有把鼓励和指正的比例保持在4:1到5:1时,孩子接受起来才更有效。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积极记忆。我们每天对孩子的脸色、说的话、管教的方式、传递的眼神等等,都会成为孩子的记忆,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食粮。

5

如何让孩子学会面对挑战

一个孩子未来是否能够成功、充分发挥潜能,取决于他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是选择争取还是退缩。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研究表明,有以下三个因素决定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态度。

01

当孩子成功的时候,父母总是归结为孩子个人的努力或特长,孩子就会慢慢形成对事物乐观的解释方式。

02

如果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总是归结为孩子个人的错误,并给孩子贴标签,如“你就是记性差”“女孩子数学都不好”等,孩子就会趋于悲观。

03

早期生活中有负面事件反复发生。比如父母离婚或长时间发泄负面情绪等。如果没有适当引导,孩子会觉得不论自己如何努力,坏的结果总会出现,所以感到无助,将来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选择放弃。

最后,我们再回到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发挥潜能,有效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它落实到生活中是什么样子呢?就是相互支持爱护的夫妻关系、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有了这两样,就是为孩子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心理健康的基础。

声明〡文章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