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醫生一生的三種身份:實踐者、教育者、探索者

醫生一生的三種身份

實踐者

醫生每天都在看病,都在實踐。

教育者

醫生要帶學生,培養下級醫生,同時有責任做公衆健康科普教育。不要把“健康教育”侷限於上電視、做節目或者開設健康大課堂。實際上,醫生每天都在做健康教育。

你接診了一位吸菸的心肌梗死患者,你給他做了支架,還應該跟他講清楚:“他不能吸菸,吸菸以後可以心肌梗死再發,而且支架容易長血栓”。

你接診一個肥胖的青少年,天天喝含糖高的飲料。你有責任和他父母及本人談:“孩子應該控制體重,如果不控制體重,孩子長大以後,不但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增加,患癌症的危險因素也增加”。

醫生每天的日常工作,無論查房還是看門診,在對患者的治療和處方當中肯定不只是藥物和技術,還應該做好健康教育。

探索者

學醫、行醫無止境。時至今日,我們面對的仍然是大量的未知數。真正能夠找到病因,能夠根治的疾病,寥寥無幾。醫生的一生更多的是在探索。

認真對待每一位患者

張孝騫教授有句名言:醫生在終生的醫療實踐當中都應懷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

沒有一個簡單的患者,每個患者都有其特殊性。對於每位患者的診斷治療都應該非常認真、仔細,“粗枝大葉不行,粗枝大葉往往搞錯”。

從我自己帶學生的經歷就可以看到。以射頻消融爲例,前面122個患者都很順利,到第123個患者出現了併發症,並且做出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最後安了起搏器。主要是大家開始做的時候都非常謹慎,因爲沒有經驗,反而一個一個患者看得很仔細,準備得很充分,把手術當中可能出現的意外和補救措施都考慮得比較到位,爲手術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到了第123位患者,第一大家覺得經驗越來越多了,而且看到是左側旁道,認爲患者左側旁道出房室阻滯的可能性很小,恰恰在這塊兒出現了問題。

現在有些手術量大的醫生,或者(被/自)認爲是專家的醫生,術前不看患者,甚至由於手術過程當中患者被手術巾覆蓋,做完手術都不知道患者是男是女。這是很荒謬的現象。

做醫生真是不敢有任何的輕敵和粗枝大葉,對每位患者都要認真對待,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