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達30億美金,要做謙卑的產業賦能者。

作者|陳紹元

本文自轉載36Kr

36氪獲悉,AI芯片公司地平線宣佈獲得近6億美元B輪融資,由SK中國、SK Hynix以及數家中國一線汽車集團(與旗下基金)聯合領投。本輪融資後,地平線估值達30億美金。

參與本輪融資的其他機構與戰略合作伙伴包括: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旗下泛海投資、民銀資本、中信里昂旗下CSOBOR基金和海松資本等。同時,本輪融資還獲得了包括晨興資本、高瓴資本、雲暉資本和線性資本等現有股東加持。

這也是繼2017年下半年獲得由Intel領投的超過1億美金的A+輪融資之後,成立僅三年多的地平線再次獲得重量級投資。至此,全球三大半導體企業中有兩家(Intel、SK Hynix)成爲了地平線戰略股東。

地平線於2018年開始產品落地,全年營收數億元,在外界關注的AI芯片公司如何商業化的問題上,地平線似乎也交上了第一份不錯的答卷。

近日,36氪專訪了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聊了下地平線最新的進展和2019年規劃,地平線的商業定位,規模商業化策略,落地場景的選擇邏輯,以及行業格局,AI芯片公司如何突圍等核心問題。

落地首年:芯片出貨量達數十萬,營收達數億元

地平線自2015年成立起,即瞄準於做邊緣人工智能芯片和計算平臺,場景聚焦於智能駕駛和AIoT邊緣計算(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成立前三年主要是技術積累和產品研發階段,從2018年起,開始產品化落地,2019年將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階段。

2017年12月,地平線大規模流片併發布了首批人工智能處理器——專注於自動駕駛的地平線“征程”系列處理器,與專注於AIoT邊緣計算的地平線“旭日”系列處理器。

2018年,地平線將其技術先發優勢進一步落地爲產品,依託軟硬結合人工智能處理器技術,相繼發佈了Matrix自動駕駛計算平臺、地平線XForce邊緣AI計算平臺。

地平線的產品落地情況如何呢?

餘凱告訴36氪,2018年是地平線產品落地首年,AI芯片產品的出貨達到幾十萬量級,全年營收達數億元。

在智能駕駛領域,地平線與全球四大汽車市場頂級Tier1s和OEMs均保持着穩定的合作關係,生態合作伙伴包括奧迪、博世、長安、比亞迪、上汽、廣汽等。地平線Matrix自動駕駛計算平臺已向世界一線Robotaxi廠商大規模供貨。

在AIoT邊緣計算領域,地平線旭日系列處理器已合作20多家領先的設備供應商。依託內置地平線旭日處理器的智能攝像頭產品,其AIoT解決方案已助力多個國家級開發區智慧安防、智慧交通建設,多個智慧社區、智慧樓宇項目,並助力SK電訊、百麗國際、永輝超市、龍湖地產等零售領域合作伙伴實現智能化升級。而不久之前,搭載地平線終端完整語音方案的小米AIoT領域重要產品——小愛觸屏音箱正式發佈,則標誌着地平線智能語音技術在國內市場實現重量級合作落地。

談及2019年地平線在產品和商業化上的預期進展,餘凱表示,地平線在車規級人工智能處理器產品上,將有突破性進展,同時,第二代AI芯片產品將全面量產出貨。預計芯片整體出貨可達百萬量級,整體營收會有數倍增長。

地平線Matrix自動駕駛計算平臺

商業定位:做謙卑的產業賦能者,不做設備商,不做集成商

地平線將2019年定義爲地平線規模商業化的元年,要如何實現?商業定位是?

“地平線的定位是做謙卑的產業賦能者角色,不做設備商,不做集成商”餘凱反覆向36氪強調這一商業定位。

所謂產業賦能者,即地平線不做Tier1,不直接發展終端應用客戶,而是基於自身的AI芯片產品和平臺,發展行業生態夥伴,爲Tier1廠商提供“算法+芯片+雲”的完整解決方案,同時提供豐富的工具鏈開發工具、參考設計、模型和交鑰匙方案,幫助Tier1廠商更好的服務客戶。

以2018年推出的XForce邊緣AI計算平臺爲例,地平線會與行業頭部的解決方案提供商、設備供應商合作,基於XForce在人臉、人頭、人體監測和多人的人體骨骼點定位與單利分割上的算法能力,客戶可以進行上層應用的定製化開發,應用於商場、交通、安防等多種場景中。

談及這一商業定位的背後邏輯,餘凱告訴36氪,一方面是維護合作伙伴的利益,有些技術型初創公司做成了集成商,可能會和客戶變成了競爭關係。另一方面是看重AI芯片在更長遠的週期,作爲基礎設施的優質商業模型,包括較高的利潤和可標準化規模推廣的特點等。

明確了商業定位,具體到落地層面,地平線是否會有階段性重點和特別的策略呢?

餘凱向36氪表示,智能駕駛和AIOT作爲地平線的兩大落地方向,特點不同。

智能駕駛是一個成長慢,但規模巨大的市場,在前裝量產上會有較長的導入期。預計2020年、2021年,國內輔助駕駛汽車將開始逐步規模化量產,屆時市場將會有顯著的增長。而難度更大的自動駕駛領域,則將主要先在發展較快的海外市場落地。

AIOT邊緣計算方面,以智能攝像頭爲硬件載體的解決方案,已經在智慧城市、智慧零售等場景大量落地,可以更快的規模化增長,在地平線的前期收入來源中也會貢獻更大比重。

除了大力拓展行業生態合作伙伴,通過引入產業資本的方式,也成爲地平線推進規模商業化的一個重要策略。

地平線本輪融資的一大特點是,產業資本成爲主導。

世界500強企業SK集團,在半導體、5G網絡、自動駕駛和智能城市等領域有着領先的產業佈局,這對地平線AI芯片的研發、產品應用落地以及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都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此前,地平線已公佈同SK在智慧零售、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

而數家國內頭部汽車集團給予地平線上億美元的大規模投資,則將爲地平線在自動駕駛領域帶來豐富的行業資源,推動地平線自動駕駛處理器的研發和應用落地。

地平線XForce邊緣AI計算平臺

獨特點:軟硬結合的產品研發策略,邊緣計算的場景選擇邏輯

相比於單純做AI芯片硬件的公司,和單純做AI軟件算法及應用的公司,地平線的獨特性在於,一直堅持軟硬結合的產品和研發策略。

軟件到一定階段會遇到提升瓶頸,最終要靠硬件來解決,因爲硬件計算能力會限制軟件能力的發揮。“AI芯片,要從軟件中來,到軟件中去”餘凱向36氪表示。

所謂“從軟件中來”,是要根據AI軟件算法的特點,去設計硬件架構。而“到軟件中去”,是指硬件最終是要爲軟件服務的,同時,也需要軟件去支持客戶開發應用,“如果只做硬件不做軟件,那給客戶交付的就是一塊石頭”餘凱表示。

因此,地平線通過軟硬深度優化、協同設計,最大限度地提升系統級性能,向行業提供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除了產品研發策略,選擇什麼場景落地也是一大重要的AI芯片企業商業命題。

地平線的選擇是在終端邊緣計算領域,將智能駕駛、智慧城市、智慧零售作爲核心落地場景。這裏面有兩個問題,第一是爲什麼選擇終端邊緣計算領域?第二是在終端領域,爲何選擇智能駕駛、智慧城市、智慧零售這三個落地場景?

首先第一個問題,目前AI芯片的大應用方向分爲雲端和終端兩類,餘凱告訴36氪,地平線選擇終端大方向,主要基於兩方面考慮。第一,AI芯片雲端市場已經有英偉達這種頭部玩家,當然不排除後續有其他AI芯片公司突破的可能,但是會非常艱難。第二,隨着物聯網、智能化的快速發展,未來智能終端的數量將會快速增長,大量的計算需求將會在終端爆發。同時,目前在終端領域還沒有形成頭部玩家,行業格局未定,有創業公司的機會。

而對於第二個問題,地平線認爲,未來計算一定是發生在數據爆發的場景裏面,而現在數據大量產生和爆發的地方就是在城市。這個場景中包含了駕駛和交通、城市安防、家居社區等等,在這些場景中,難度最大、要求最高的是自動駕駛,就如同是人工智能產業的珠穆朗瑪,而在攀登珠峯的過程中,一路都會有收穫,包括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智能製造等等邊緣計算應用場景。

所以,地平線在終端的落地場景目前整體來看是兩個大的方向,一個方向是自動駕駛,一個是AIoT(包含智慧城市、智慧零售)。當然,地平線也在持續探索更多的落地場景,包括工業製造、物流、智能語音等,而未來是否切入,主要看相應應用是否處於爆發期拐點。

行業突圍:技術、性價比、軟件支撐、資本,是四大關鍵點

AI芯片產業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快速崛起,大量實力玩家已湧入該領域。

國外包括英偉達、英特爾、賽思靈等老牌芯片巨頭,谷歌、高通、蘋果等頭部科技公司,國內有華爲、阿里、百度等科技巨頭進行自研或投資收購、整合等。例如阿里收購了中天微,與阿里達摩院的芯片研發團隊共同成立了“平頭哥”公司,百度自研DuerOS智慧芯片、XPU等。

再看國內AI芯片創業公司,主要代表包括地平線、寒武紀、深鑑科技等,其中寒武紀主要做雲端AI芯片和手機AI芯片,於18年6月完成數億美元的B輪融資,估值達25億美元。深鑑科技已於18年7月被FPGA巨頭賽靈思以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總的來看,當前的行業格局是,雲端AI芯片市場英偉達一家獨大,終端AI芯片終端市場場景多樣,多玩家並存,尚未出現絕對的頭部公司。

對於AI芯片終端市場的行業未來格局,餘凱認爲,最後一定是少數行業領導者才能生存下來。AI芯片的研發週期長、投入大,壁壘極高。單款芯片至少需要數千萬美元投入,研發週期至少3年,車規級甚至要到7年。

那終端AI芯片公司比拼的關鍵點有哪些呢?餘凱認爲主要有四塊:

  • 核心產品和技術能力。終端邊緣計算,對功耗、冷卻、散熱、計算實時性等性能都有很高要求。
  • 產品性價比。終端產品往往自身價格並不高,需要較低成本的芯片解決方案。
  • 軟件支撐能力。能夠讓行業客戶快速、低成本、便捷的把AI芯片應用起來,降低使用門檻。
  • 資本力量。AI芯片研發週期長、投入大,需要經歷較長週期的無收入、低收入階段,需要大量資本支持。
  • 在資本市場普遍遇冷、AI芯片應用市場尚未打開的背景環境下,地平線依然能獲得大筆融資,我們試着分析其背後的原因。

首先,地平線成立3年,已成功流片和量產第一代AI芯片,併發布了第二代AI芯片架構,證明了其堅實的AI芯片技術、產品研發能力。

第二,從技術產品到商業化落地是一道深深的鴻溝,地平線基於軟硬結合的產品策略,以及將自身定位於“產業賦能者”的商業模式,在18年獲得數億元營收,初步印證了其商業化能力。

第三,地平線持續獲得明星資本的支持和背書。2015年10月,獲晨興資本、高瓴資本、紅杉資本、金沙江創投、線性資本、創新工場和真格基金投資;2016年4月,獲得 Yuri Milner(DST CEO,曾投資facebook、阿里巴巴、滴滴等) 重量投資;2016年7月,獲來自雙湖投資、青雲創投和祥峯投資的重量級投資並獲得其它投資機構的追加投資;2017年12月,獲得英特爾投資領投、嘉實基金聯合投資的超1億美金的 A+ 輪投資。

第四,AI芯片作爲下一代基礎設施型芯片,有望跑出新的芯片巨頭玩家,潛力巨大同時壁壘極高,但市面上的創業公司優質投資標的極其稀缺,國內基本只有地平線和寒武紀。

放眼未來,地平線在目前30億美元估值下,是否能繼續突出重圍,證明自身的高估值,我們可以期待2019年末以及更長時間週期,地平線交出的成績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