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被譽爲奧派經濟學代表人物,他與另一位經濟學大師凱恩斯之間,隔着一道巨大的鴻溝:政府是否應當干預市場。正是這道鴻溝,拉開了近現代經濟學領域裏最爲曠日持久的一場論戰。

相比哈耶克,英國人約翰·凱恩斯的出名要更早一些。1936年,他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完全顛覆了古典經濟學,從而被世人譽爲“宏觀經濟之父”,名滿天下。他認爲,大規模的失業和經濟低迷,可以靠加強政府開支等干預行爲來緩和。

1944年,已由奧地利入籍英國的弗雷德里希·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書中主動與凱恩斯“唱反調”,認爲政府靠干預改變經濟的“自然平衡”,將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

哈耶克

靠着鮮明的觀點與縝密的邏輯,哈耶克同樣贏得了經濟學大師的輝煌地位。二人通過公開場合、往來信件與私人場合的激烈辯論,更是爲人津津樂道。

凱恩斯的大名,相信接觸過經濟學的朋友都曾聽過,這裏不再贅述。下面,我們簡單聊聊哈耶克。哈耶克的生平

1899年5月8日,哈耶克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在政府系統內擔任醫生,家境不錯。

哈耶克來自猶太家族,年少時的他見證了猶太精英們最後的好日子,也目睹了奧匈帝國解體後,猶太人民流離失所時的悲慘遭遇。

1918年,維也納因爆發社會主義實驗,物價開始飛漲,通貨膨脹率一度高達700%。哈耶克一家深受其害,甚至因此失去了去德國留學的機會。爲此,他轉而師從奧派大師米塞斯研究經濟學。

1938年,納粹吞併奧地利,同年,哈耶克加入英國籍。

年輕的哈耶克

早年的這些經歷,使哈耶克對計劃經濟思想充滿厭惡。1947年,他發起一個新自由主義學術團體(neo-liberalism),即後來大名鼎鼎的朝聖山學社,米塞斯、弗裏德曼、布坎南、科斯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是該學社成員。

1974年,哈耶克因在貨幣政策、商業週期等方面的開創性研究,被授予了諾貝爾經濟學獎;1984年獲得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頒發的名譽勳位;1991年,美國時任總統老布什親自爲哈耶克頒發自由勳章,以表揚他“終身的高瞻遠矚”。

哈耶克的一生,和另一位奧地利經濟學巨頭熊彼特很像,都是在求學於奧地利,成名於歐美,很多國家決策者都是其“信徒”。唯一不同的是,後者沒入英國籍。與凱恩斯的曠世辯論

私下裏,哈耶克性格隨和,但涉及到經濟學理念,他就會展露出一絲不苟與絕不讓步的態度。

哈耶克好與人辯(只在討論經濟時),因此樹立了不少敵對者,但他的頭號宿敵,毫無疑問就是凱恩斯。直到1992年去世前,哈耶克也沒能“肅清”凱恩斯主義,這也成爲了他終身的遺憾。

從身形來看,哈耶克和凱恩斯都是高個子,身高均過1米8。雖然比凱恩斯小16歲,但總是戴着圓框眼鏡、不苟言笑的哈耶克,看起來充滿學究氣;相對而言,、講一口純正倫敦腔的凱恩斯,給人的感覺則更富優雅的魅力。

凱恩斯

二人有過很多次辯論,雖然表面上看爭論的是經濟,但骨子裏,其實是兩種不同世界觀的對抗。

當時,二人論戰的背景正值大蕭條時期,經濟危機導致的失業正在蔓延。

面對經濟低迷與失業,各國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案。納粹德國和蘇聯這種大體量國家,依靠計劃模式,將國家變成了經濟與軍事的機器。這導致當時世界經濟競爭的天平,向這些國家傾斜,主張自由的英美世界,反而顯得力不從心。

於是,凱恩斯出現了,他主張政府擴大投資,強力干預。哈耶克隨即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爲大蕭條的原因就在於政府。

哈耶克指出,政府和央行背後,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制定決策,而這些人當中,過去太想維持經濟繁榮,執行了過分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結果,這種暫時的人造繁榮,最終讓所有人付出了代價。政府幹預的假象繁榮,存在很多資源錯配,這是導致經濟危機的主因。

所以,既然政府已經做錯了,如果爲了挽救危機,政府再大力介入,則更是錯上加錯。如此一來,必然會剝奪人們的經濟自由。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場曠世辯論

這場始於三十年代的大論戰,被認爲是經濟學歷史上最經典、最著名的決鬥。

辯論最終沒有分出結果,二位大師作古之後,後人將兩人的觀點進行延伸,並形成了多種不同的理解——這使得這場辯論成爲了貫穿近現代經濟學的思想碰撞,至今仍影響着許多國家的決策者。

上面提過,二人的分歧,本質上是兩種世界觀的衝撞——其實,這更是兩種性格的使然。而不論是世界觀還是性格,本質上沒有對錯,也就別指望誰能說服誰。

凱恩斯是個樂觀主義者,不論對政治理念還是社會體制,總是本着靈活務實的態度,所以當經濟陷入困境時,他自然主張讓政府出面,強力扭轉局勢。

但哈耶克是個懷疑主義者,他經常發表一些在外人看來危言聳聽的論調,並用縝密的邏輯闡述“不論多麼用心良苦,試圖改變自然規律的做法都是無效的。”

可以說,幾十年來全球經濟的起起落落與相互制衡,也印證了外界對於這兩種理論認可程度的此消彼長——當危機來臨時,更多人求助於凱恩斯主義;一旦經濟緩和下來,哈耶克理論又會佔據上風。

人類社會的良性運轉,不僅需要凱恩斯式的干預,也同樣需要哈耶克式的自由,如何權衡和選擇,就要靠決策者們的智慧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