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來判斷一家公司的利潤當中,有多少是可持續的呢。兩面針這家做牙膏的公司,有可能成爲下一個巴菲特嗎。

重點考察利潤的持續性

我們知道,一家公司損益表中的“會計利潤”相關科目,可以通過很多方法去粉飾,如果依照這些科目去分析一家企業是否賺錢,則面臨很多潛在的不確定性。

即便這些數據是真實的,我們考察的也只是利潤“多與少”的問題,而很難判斷出利潤的持續性。而一家公司是否能持續盈利,則關乎到最根本的生存問題。

同樣,作爲股民,如果您秉持價值投資理念,想購買一隻股票做長線持有,那麼重點看的不應是它的過去,而是它的未來,也就是利潤的持續性。

而在同等條件下,利潤更具可持續性的公司,估值也更高,更容易賣個好價錢。

“牙膏第一股”兩面針的股市

假設有A、B兩家做牙膏的公司,去年都賺了1000萬。

A公司有700萬是實實在在靠賣牙膏掙來的,另外300萬是投資賺來的。B公司牙膏賣的不好,不但沒賺錢還虧了200萬,但他們特別擅長投資,投資收益足有1200萬。問題來了,你會買哪家公司的股票呢?

普通股民或許有些猶豫,但在專業的投資人士看來,B公司是堅決不買的,而這家公司的原型,就是曾經的中國牙膏“第一股”——兩面針。

兩面針的牌子可謂大名鼎鼎,它和中華、黑妹一起被市場稱爲國產牙膏“三大金剛”。2004年,兩面針一共賣了5億支牙膏,當時相當於每2.6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在用兩面針。

但2006年前後,隨着高露潔這些國外品牌開始在中國市場發力,兩面針的銷量出現大幅下滑。

面對銷量滑坡,兩面針並沒有大力加強營銷或研發新品,反而開始涉足其他產業,並大量買入其他公司股票,其財務邏輯是,用其他行業賺錢來彌補牙膏主業的虧損。

一開始,兩面針的運氣很好。2016年的財務報告顯示,兩面針通過賣出1162萬股中信證券股票以及其他金融行業股票,收益達到約2億元。

而兩面針在牙膏等日化產品主業上,則虧了2111萬,銷量也只有2004年的大約不到30%。

當時,雖然有人質疑兩面針主業疲態所帶來的危機,但仍有不少投資者認爲既然靠“炒股”這項副業也能產生不錯的利潤,那我們還怕什麼呢?

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那我反過來問你一個問題:如果兩面針把手上的股票全都賣完,之後怎麼辦?

討論這個問題的結論就是,靠炒股這項副業帶來利潤,是不太可能持續的。

巴菲特60多年投資生涯的年平均複合收益率,或許不如某個基金公司當年的利潤率,但股神牛就牛在超強的“持續性”上,這讓他成爲了全球公認的“股神”。

兩面針這家做牙膏的公司,有可能成爲下一個巴菲特嗎?想保持利潤長期可持續增長,是件極其困難的事。

我們用數據說話。美國上市公司當中,能連續保持1年利潤增長的企業佔比爲48%,能保持3年的企業降低到23%,能保持10年以上連續增長的企業,則驟降至0.9%。

換句話說,只有不到1%的企業,能保持10年以上的連續利潤增長。

好在,我們的監管認識到了利潤持續對一家公司的重要性。從2017年起,上市公司被要求在財務報表中披露一個叫“持續經營淨利潤”的項目,來反映持續經營的的那部分收益。用可持續經營利潤選股

如何來判斷一家公司的利潤當中,有多少是可持續的呢?清華大學副教授賈寧提出過一個簡單、可行的分析工具。

如圖,我們把目標公司的利潤進行拆分,分別填入上述兩個維度(主次、經常性)當中。其中最重要的一欄是左上角“主要的、經常性的利潤”。

看到這,或許有朋友會問:如果我用可持續經營利潤爲標準來選股,是否靠譜?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史蒂夫·彭曼和張曉軍兩位財務教授,曾就這個問題做過一番研究。他們把美國公司按盈利的持續性水平分成10組,買入持續性最高的那組,同時做空持續性最低的那組,結果在1979-2002年這24年間的20年中,每年都實現了正收益,而且大部分年份的收益率都超過了10%。

所以,我們普通股民做投資,還是要有一些財務思維。既然可持續的利潤如此珍貴,遇到這樣的好企業,千萬不要錯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