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邀一羣好友去喫一鍋熱騰騰的涮羊肉,這可是十分舒坦的事情,那麼,大家知道涮羊肉的由來嗎?接下來一起看看以下相關介紹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哦!

涮羊肉的由來

一、忽必烈臨陣起急涮羊肉

流行最廣的說法,涮羊肉的起源與元世祖忽必烈有關。

相傳,當年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猛想起家鄉的菜餚——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伕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廚師知道他正想喫羊肉,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裏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喫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作料,將帥們喫後讚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

二、成吉思汗孫子發明涮羊肉

也有人考證歷史上涮羊肉的真正發明者是拔都。成吉思汗大兒子是朮赤,拔都是朮赤的兒子。

在西部汗國成立之時,拔都接替了朮赤的權力,指揮蒙古鐵騎蹂躪了歐洲。蒙古鐵騎很強悍,但是喫糧食不抗餓,所以要大量喫肉。蒙古兵一般是大塊煮羊肉喫。拔都發現大塊煮肉慢,他要求蒙古兵把肉切薄了煮,然後蘸鹽喫,這樣的喫法很適合於行軍打仗。

涮羊肉的銅鍋,把鍋子蓋上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蒙古包,而鍋子蓋拿掉,看到的是蒙古騎兵的軍盔。現在蒙古族姑娘的帽子,都是鍋子的形狀。據說《馬可波羅遊記》裏寫到,他在元大都皇宮裏喫到了蒙古火鍋,所以英文、法文對涮羊肉的翻譯就是Mongolia;而日本和韓國朋友則把涮羊肉直接說成“喫忽必烈”、“喫成吉思汗”。

三、涮羊肉來自清宮“千叟宴”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爲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於清初。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舉辦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雲:“羊肉鍋子,爲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於羊肉館食之。此等喫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爲特別風味。”

1854年,北京前門外正陽樓開業,是漢民館出售涮羊肉的首創。其切出的肉是“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使這一美味更加馳名。1914年,北京東來順羊肉館重金禮聘正陽樓的切肉師傅,專營涮羊肉。歷經數十年,從羊肉的選擇到切肉的技術,從調味品的配製到火鍋的改良,都進行了研究,贏得了“涮肉何處好,東來順最佳”的美譽。

以上就是關於涮羊肉的由來介紹 關於涮羊肉的歷史由來的介紹,相信大家已經有所瞭解了吧,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