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沟通课内课外,让“阅读”无处不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里,不下百次地谈到阅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稿)》提出:“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外阅读总量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搭建课内外沟通的桥梁,打开课外教学的大门,让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

一、预热阅读,激发兴趣

预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如提前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经历,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作品。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这篇课文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写给白人的一封信,意在让白人好好善待这片土地。学生只有了解这段历史,才能理解西雅图酋长演讲的深意。所以,笔者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以便能清楚地认识那段历史,从而感受印第安人那种对自然的崇敬,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敬畏态度,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收集信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情感做铺垫,使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效地整合。

除了课前阅读写作背景,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前对整部书进行阅读。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课前可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引导学生重点了解林黛玉为什么进贾府及贾母、林黛玉、王熙凤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有更清楚的了解。这样,学生就会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感受到作者刻画人物的技巧。

预热阅读为课内阅读做积累,能让学生更轻松地进入新的学习内容,对课文有更多的期待和兴趣。

二、穿插阅读,升华主题

由于篇幅的限制,编者对有些文章进行了适当的删减,所以,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密切相关的文本,有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升华文章主题。如在教授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时,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没有离开家乡、离开母亲的经历,因此很难理解季先生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份情感,笔者在课中补充了《赋得永久的悔》和《寻梦》中的有关母亲的段落,让学生阅读,从中了解季先生小时候家庭的贫苦与母亲对他的疼爱,以及他曾经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却没有实现的终身遗憾等。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直接进入季羡林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对两个母亲的崇高敬意。如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笔者穿插介绍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些小故事,当读到“战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姿势:有抱住敌人的头的,有抱住敌人的腰的,有掐住敌人的脖子把敌人摁在地上的”这一段时,学生无不被战士们那种顽强拼搏、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这也让学生对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的深厚的情谊有了更深的感受,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的兴趣。

学法/沟通课内课外,让“阅读”无处不在

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穿插阅读绝不是简单的阅读推荐,而是将课外阅读有效地补充到课内阅读之中,能引发学生联想,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能深入文本,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延伸阅读,博览群书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叶老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语文教材实际上是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唤醒、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好读物选择和阅读方法的指导。

1.同一主题的延伸。如学习完《最后一头战象》后,可推荐学生阅读沈石溪老师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斑羚飞渡》等文章及西顿的动物小说集,让学生比较中西方两位动物小说作家的不同风格,并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同一部作品的延伸。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文本都改编或节选自名著,如《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草船借箭》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编。笔者根据教材特点,按计划、有目的地将原著推荐给学生,让学生从局部回到整体,感受阅读整本书的乐趣。

3.同一故事人物的延伸。如学完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有关鲁迅的一组课文后,可推荐学生阅读《父亲对我的教育》《回忆鲁迅先生》《秋夜》《访鲁迅故居》等文章,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走近鲁迅先生,了解鲁迅的性格特点,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体会鲁迅的崇高精神。

在学生的课内学习中找到契合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这样,学生就会在不自觉中产生阅读兴趣,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教师只有内引外联,以文本为依托,多角度、多渠道地链接课外阅读,探索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链接点,以课内引领课外、以课外助推课内,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学法/沟通课内课外,让“阅读”无处不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