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书法密码微店

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个字,相当精彩。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划上扬强烈;撇划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捺划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捺划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划,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角度的变化,6个横划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横钩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划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划轻松灵动、戈钩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钩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横钩,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条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划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划压住整体。

教:“教”字开张灵动,姿态潇洒,而且笔划之间承接关系较强。撇划使用上翻的方式,注意灵活提笔;“子”字的提划采用弹跳笔法,使其动态十足;整个左部上下错位,制造险态;“反文”紧贴左部,形成空间咬合关系。

序:“序”字神韵十足,仅“广”部的笔划变化就极其丰富,撇划舒展灵动,长横连续提按波动;上下两部形成繁简对比,下部笔划相对简洁,竖钩沉稳扎实,钩处不必提笔,直接向外推出;结构上,上下两部轴线错位。

第二讲:太、宗、文、皇、帝、制。

太:“太”字前两个笔划均有流线形的提按波动,书写时注意灵活运用手势的变化;撇划取纵势,而且收笔不宜超过横划起笔;捺划取横势,平缓舒展;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横划的走向,从而制造了整体较为明显的开合关系,左合右开。

宗:“宗”字整体沉着稳重,但充满了矛盾变化关系。首先从整体而言,上下部分运用了挪位关系,从而形成了左半部的留白,遂与右半部的空间形成对比;从细节来看,虽然上下有对称关系(虚线标注处),但是下部三点的距离也从远近、直斜方面作以处理。

文:“文”字笔划之间的呼应关系很强,注意巧妙把握起笔、收笔时产生的锋影。横划斜度较大,另外撇低捺高,从而整体形成了斜势。注意点划的位置,偏横划右部,其边缘线与下部的撇捺的交叉点在一条直线上。(提醒:经查看原石,捺划上边线为残破,不必描摹。)

皇:“皇”字平正端庄,有皇者风范;上下中轴对齐,空间分割较为均匀;注意第一笔短撇,直接切入打开笔毫,借笔毫的弹性迅速合拢;下部“王”字的起笔、收笔形态、角度上有缓、直、尖等明显区分;最后一笔向右下方压住,从而平衡整体。

帝:“帝”字整体上宽下窄、上斜下正、上下挪位;长横起笔发力,前半段较为硬朗,借力弹起巧妙提按,线条富有弹性;横钩注意侧锋压下,该笔划使用侧锋转中锋的写法更加便捷;竖划略带弯度。

制:“制”字前两笔为连写,起笔蓄势发力后,借助弹性以及拉力完成整个笔划;下部的横撇灵活运用手腕的摆动提笔上翻;整个结构来看,上下两部空间穿插,关系密切;上部横划向左牵引,下部捺划则向右展开,再加上下轴线的挪位,笔划繁多,富有动态。

第三讲:盖、闻、二、仪、有、象。

盖:“盖”字为典型的地载结构方式,上窄下宽;以中轴为界线,区分左右两点,分别有正斜与远近关系;下部竖划侧锋入笔,翻腕调锋,尤其注意该处的侧转中的巧妙变化;最后一横,行笔捻管,使笔毫在绞锋同时快速合拢提细。

闻:“闻”字左右两部上下错落,左部略高且为收,右部略低则为放,底边斜度较大;空间上,左部偏窄,右部稍宽;整体变化较多的部分放在富有动态感的“门”上,内部的“耳”则较为中正,保持静态。

二:“二”字仅有两笔,难度不低;第一笔顺势起笔,略微圆转,逐渐转入侧锋并收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仰势;第二笔承接上笔的关系,顺势藏锋,提按较大,写法同“盖”字最后一笔,捻管行笔,中段保持中锋,整体形成俯势,两者相背。

仪:“仪”字收放明显,姿态险绝,且细节变化较多,不易把握;短横的起笔方式要根据字帖上的线形和前后者关系进行变化,以上图解可做参考;戈钩长且提按大,行笔依靠手腕向下的拉力,肯定挺拔;左右之间,上部留白,下部紧密,形成内空间对比关系,外形构造梯形结构。

有:“有”字横划突出,整体集中偏右;撇划弯度大,借助手腕的翻转,完成横划的起笔,形成大面积的留白,两笔的交点使横划左长右短;注意下部“月”中心线对应上面的位置(如图);两短横要区分方向及轻重,横折钩巧妙提按,增加意趣。

象:“象”字上宽下窄,整体以收为主;注意中部左右空间关系,短竖偏右;下部三撇,三撇均较为含蓄,以收为主,捺划收笔向下;在矛盾突出的同时,对应关系也较强,第一撇划起笔对应下部钩处,另外中轴线自上而下穿过三处,增强纵向关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