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为凌毅正在长沙县烈士事迹展览馆展厅内,向参观者介绍杨立三的生平事迹。”凌毅说,在红色金井热土上,听了太多革命先贤的故事,正因为如此,也更坚定了凌毅每天值守的信念:为每一位缅怀者准备一杯热茶,为每一位烈士准备一束鲜花。

编者按

仰望中国历史的天空,一颗颗“长沙星”璀璨夺目:陈树湘、徐特立、许光达……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他们用鲜血浇灌梦想、用生命捍卫信仰、用精神的光亮照耀后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星沙时报推出特别策划:“字”述红色基因——长征路上的革命先辈给我们的当代启示,追思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是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先辈故事:

1935年8月,长征路上,红军部队行至四川毛儿盖时,周恩来突发高烧,昏迷不醒。长征过草地,即使是空着手红军也会累掉半条命,杨立三却主动请缨,抬着担架,肩磨破了、腿走肿了,一连走了六天,终于将周恩来抬出了“死亡之海”,而他自己却累得病倒了。

这份生死情义,被周恩来记在了心里。1954年杨立三病逝,周恩来总理和众多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参加杨立三追悼会,周总理亲自为杨立三扶灵。杨立三的一生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用自己一生的革命实践谱写一曲成仁取义的英雄赞歌。

“字”画像:义

长沙县金井镇石井村龙华山余脉枫木岭下,三面环山,青山环抱,绿树成荫,蓝天白云映衬之下,长沙县烈士陵园明亮而肃穆。

立于烈士陵园入口向上望去,陵园门牌楼、祭拜长阶、祭拜广场、烈士塔依山势由低到高,排列成一条纵轴线。正中位置,红旗形状的花岗岩墙壁上,镌刻着1910年以来在革命与建设时期,长沙县登记在册的876名烈士的英名,而这其中,金井镇的英烈有404名。从这片红色热土走出去的开国先驱杨立三,在革命的道路上,其有情有义、清正廉洁的品质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家乡儿女。

“走进烈士陵园,聆听一段红色故事,感受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光。”在长沙县烈士陵园,有一位质朴的管理员——凌毅。作为杨立三的家乡人,他对杨立三的“字”画像就是“义”。一年365天,凌毅天天都守护在烈士陵园里,清扫打理,为前来瞻仰的参观者们宣讲先烈们的精神,如此往复,已然过去了4年多时间。1500多个日子,凌毅深明大义,用无悔的坚守,传承着那份永不褪色的烈士精神。


字述红色基因④|他以无悔坚守告慰烈士英灵


图为凌毅正在长沙县烈士事迹展览馆展厅内,向参观者介绍杨立三的生平事迹。均为 彭帅 摄

“义”是千多个日夜的坚守,不让陵园有一点损伤

高中毕业后,凌毅便在原双江镇石板村担任共青团书记、民兵营长,从此,扎根在村上,这一干就是30多年。作为一名老村干部,他兢兢业业为村里面的大小事务张罗盘算,是村民眼中的热心人。

2013年,长沙县决定将位于当时双江镇石板村的双江革命陵园进行扩建,并迁入县内零散烈士墓,更名为长沙县烈士陵园。2015年3月,长沙县烈士陵园正式开园。偌大的一个陵园,需要有人管理,组织上首先想到凌毅,这位为陵园扩建工作忙前忙后,在村民眼中极为义道的当地村干部成为了不二人选。

“组织需要我,我当义不容辞,没有任何条件可讲。”回想4年多前的决定,今年57岁的凌毅,话语依旧铿锵有力,没有任何犹豫。

陵园占地60余亩,烈士墓区沿中轴线的东西两侧排开,划分成东西两个墓区,共设有288个墓穴,目前已安放了285位烈士的骨灰。这里的一草一木,各个烈士墓的排序方位,凌毅了然于心。

“每天巡查两次,每个墓都要查看到。”在陵园工作的4年多时间,凌毅每天准时早上7点入园,下午5点离园,一天都不曾缺席。园区卫生、清理杂草、烈士墓保养都是他的日常工作,一到防汛、防火的特殊时期,他便通宵都在陵园内值班坚守。每年大年三十,万家灯火团圆时,却也是守在陵园过除夕的凌毅最紧张的时候,“每到过年时,就担心前来祭拜的烈属不小心引发山火。”

刚刚过去的七一建党节,凌毅又度过了一波接待高峰。据他介绍,每到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等重要节点,陵园就会迎来一波接待高峰,最多时,他一天接待过3000多名前来缅怀先烈的党员和群众。每当凌毅忙不过来时,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全家驻守烈士陵园也是常有的事。


字述红色基因④|他以无悔坚守告慰烈士英灵


图为凌毅(右)正在向参观烈士陵园的学生介绍这些年收集的革命烈士使用过的物品。

“义”是让革命精神广为传颂,为游客解说从不缺席

“从陵园入口缅怀先烈,参观烈士事迹陈列馆,我带领游客走一圈,讲解一次时间需要一个多小时。”凌毅介绍,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担任义务讲解员。每天他至少会讲解2场,遇到缅怀先烈的大型团队,加场讲解也是常事,今年清明节期间,他最多一天讲解了9场。

所有的解说词,全是凌毅逐字逐句从各类书籍、报纸中抄录下来,串连成一套解说词,然后一遍遍背记下来,将先烈的事迹向前来缅怀的人传颂。在凌毅简陋的值班室内,一张有些掉漆的书桌上,摆放了这些年他抄录资料的笔记本,大概不下10本。

2018年初,一位名叫彭新印的老人带着自己7岁的孙子来到长沙县烈士陵园。老人已经在国外生活了20多年,此番回国,目的就是来寻找外公余少吾烈士的下落。

“西墓区,第四排!”得知彭新印来意后,凌毅很快就定位到余少吾烈士墓所在的位置。

“余少吾烈士,1886年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5月在平江县麻衣作战牺牲。”凌毅回忆,来到外公的墓前,彭新印老泪横流,通读了外公余少吾墓碑上的生平介绍,感慨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

“老人教导自己的孙子,要铭记先辈不忘本,以后每年清明都要回国给老外公扫墓祭奠。”凌毅说,今年清明,老人果真如约来到余少吾烈士墓前扫墓。


字述红色基因④|他以无悔坚守告慰烈士英灵


端坐于办公桌前的凌毅向记者展示他手抄的讲解资料。

“按规定每周一可以闭园休息,可这么大的园区没人管,我不放心。”4年多来,凌毅从未缺席陵园的值守工作。他说,在烈士陵园工作的这些年,他接待过很多像彭新印这样辗转多地,寻找亲人归宿的烈属。“不能因为烈士陵园管理员休息,导致烈属错失找到亲人的机会。”

“长征中的杨立三,食不果腹尚且六天六夜背着周总理走出‘死亡之海’,我这点坚守又算得了什么。”凌毅说,在红色金井热土上,听了太多革命先贤的故事,正因为如此,也更坚定了凌毅每天值守的信念:为每一位缅怀者准备一杯热茶,为每一位烈士准备一束鲜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