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冊十年一大造,全國各地的黃冊送至南京,數萬本黃冊飛雪似的積聚在後湖,沒有互聯網的明代,一切信息處理全靠人工,因此一千餘名國子監學子也於此時登島做“志願者”。1644年,明王朝國祚末年,後湖黃冊庫達到了冊庫七百間,累積黃冊達一百七十九萬七千冊。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靖安司”囊括長安各處信息,號稱鮮有人知,少有人至。


堪比“靖安司”,明代200多年中國最神祕的禁區就在南京玄武湖


圖片來源: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

在真實歷史中,堪比“靖安司”的神祕“禁區”就在南京玄武湖。


堪比“靖安司”,明代200多年中國最神祕的禁區就在南京玄武湖


玄武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萬曆四年(1576年)四月,徽州府向南京戶部提出調閱黃冊的申請。

申請批准後,徽州府得以准入位於後湖(今玄武湖)的黃冊庫。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從洪武十四年至今的徽州府黃冊足有二十餘個書架,光是搬運便需要百餘人。

這一本本黃冊是最具權威的賦稅檔案,外人不得觸碰借閱。

風景區成“禁區”:

彙集天下人口信息,穩固明代百年統治

三國時期,孫權將宮苑修築在“名目勝境,掩映如畫”的蔣陵湖(今玄武湖)的前方,因此又得一新名——後湖。

時光荏苒,歷經隋代的毀宮苑、堆土,南唐的重新疏浚,宋代圍湖造田二百頃,元代再次疏浚,再至朱元璋定都南京,對後湖做大改造,後湖纔有了初始三分之一的勝景。


堪比“靖安司”,明代200多年中國最神祕的禁區就在南京玄武湖


圖片來源於《玄武湖志》

朱元璋改造後湖,並不是一覽玄武湖的波光瀲灩、興造宮苑,而是隨機下令封閉後湖,從此三百多年直至明朝滅亡,作爲“禁區”的後湖容貌才公之於衆。

後湖中貯藏者關乎“國家之命脈,政事之根本”的黃冊,裏面記錄詳細至縣中具體戶主的土地狀況、稅賦記錄,這一舉措幾乎將每個人都世代“釘”在所屬地,也穩固、綿延了明代國運。

洪武十四年,全國各地直隸、府、州、縣並十三布政使司,共送達南京黃冊五萬三千餘冊,黃冊每十年更新一次,舊黃冊仍做保留,長此以往,黃冊的數量驚人。


堪比“靖安司”,明代200多年中國最神祕的禁區就在南京玄武湖


黃冊樣本

同時,黃冊皆爲紙質,最怕火星、蟲蛀,作爲國家之命脈的黃冊在都城中也必須與外界隔離。

史載因後湖黃冊庫事關重大,朱元璋親自參與策劃庫房的建造工作,長久的思量中,絕佳的選址只有後湖。

據悉,此時的後湖被覆舟山、鐘山、幕府山等環繞,同時在湖心靜駐五座人造島嶼,分別爲新洲、老洲、趾洲、長洲、麟洲。

黃冊庫安置與此,既可與外界隔絕,也減輕了火災發生的可能。

最嚴苛的地點:

千名學子登島駁查信息,染疾也不得離開

後湖究竟能嚴苛到什麼程度?

黃冊庫內,嚴禁動明火,即便是夜間也不能點燈照明,寒冬也禁止生爐取暖。

防止招引鼠患,管理人員的小廚房,也隔絕在庫房一里以外。

隨着每十年新黃冊的更新,庫房也越建越多,離小廚房越來越近,爲杜絕明火索性將小廚房移至另一處人造島嶼,甚至還豎立了一塊牌子:“敢有將火過橋者,治以重罪。”

這樣謹小慎微,創造了後湖黃冊庫兩百多年從未發生火災的奇蹟。

“有趣的是,洪武年間管理黃冊庫的是正三品戶部侍郎,到了正德變成了從七品小官。看上去是斷崖式地下降,實則從七品小官可以越級直接與天子進言,維護黃冊庫的安危。”玄武湖景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堪比“靖安司”,明代200多年中國最神祕的禁區就在南京玄武湖


黃冊庫

黃冊十年一大造,全國各地的黃冊送至南京,數萬本黃冊飛雪似的積聚在後湖,沒有互聯網的明代,一切信息處理全靠人工,因此一千餘名國子監學子也於此時登島做“志願者”。

他們所做之職名爲“駁查”,即從戶部總冊的數字信息往下通查,層層驗算數據謬誤,揪出弊端。經兩次查驗,纔將黃冊正式入庫。

對於要登島三個月查驗黃冊信息的國子監學子而言,“四面環巡照大禁,中洲守護絕通衢”般嚴酷的管理措施,無異於讓他們在生死線上徘徊一回。

學子們白天只能被鎖蝸居在小單間中,不容出入。夜晚爲了防火不能點燃蠟燭,夏熱冬冷,三月無休,並且後湖水汽逼人,因此致病者十之八九。倘若運氣差些,因病小命嗚呼在小島上,也只能等工作完畢開湖後,才能將屍身運離後湖。

這樣“磨練意志”的環境,令官員也惻隱上書明成祖朱棣,島上條件辛苦,患病的學子可否破例離島。


堪比“靖安司”,明代200多年中國最神祕的禁區就在南京玄武湖


黃冊架

朱棣的回覆是但有病的,不要讓他過來,着太醫院帶藥,就在那裏醫治。

這意味着任何學子一旦登島,便不能輕易離島,更心塞的是一旦學子查駁出錯,輕則責罰,重則拿問。

以黃冊觀國運:

初代黃冊百年不毀,後代黃冊八年蟲蛀

有人曾誇耀黃冊:“天下黃冊,該載戶籍、事產,實國家重務,億萬載無疆之根本也。”

後湖黃冊庫從洪武十四年正式啓用至崇禎皇帝自縊,共存二百六十四年,幾乎見證了明代的歷史進程。

1644年,明王朝國祚末年,後湖黃冊庫達到了冊庫七百間,累積黃冊達一百七十九萬七千冊。

明代興,明代亡,幾乎與黃冊血脈連接。


堪比“靖安司”,明代200多年中國最神祕的禁區就在南京玄武湖


崇禎年代的黃冊

明代初年,皇威深重,各部官吏乃至地方小員都不敢疏忽怠慢,呈送而來的黃冊都字跡清秀、用料上乘……因此這一時期的黃冊被稱爲“銅版冊”,加之周到的保護,保存百年仍無較大的變化。

但到後期,黃冊的製造已經出現了問題,各地官員爲毀原數據,在紙本中加入了招引蛀蟲的添加料。

玄武湖景區相關負責人說道:“爲此,正德皇帝在位期間,修建了聖諭亭以警醒官員。”

正統皇帝登基之年,黃冊庫官吏上奏,黃冊庫所藏的四十餘萬冊黃冊,多數已被蟲蛀潰爛,並且由於晾曬的工人大多目不識丁,因此各黃冊擺錯了地方,連找也找不到。

此時,後湖中黃冊庫已達三百多間,洪武、永樂年間的冊架已因年代久遠紛紛倒塌。

越往後,情況愈加糟糕。

弘治三年,朝廷對黃冊庫做了一次全面清查,近八成的黃冊都出現了問題。諷刺的是,年代最久的洪武、永樂年間的黃冊保存最佳。


堪比“靖安司”,明代200多年中國最神祕的禁區就在南京玄武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正德十五年,有官員清查庫房時發現,正德七年呈送過來的黃冊六成已被駐成“毀容”,隨便掀起一頁便已破碎,時間僅僅過了八年。

清兵入關後的第一時間控制了黃冊庫,順治皇帝提到:“南京各衙門圖書史冊……用心掌收……”

清點後發現,天啓、崇禎兩朝數據錯誤不堪,形同虛設,再往前追溯,黃冊破敗不堪。

來源:紫金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