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題詞活水

修身詩課-18-問渠那得清如許 來自程門問學 00:00 05:10

朗讀 | 劉不二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爲有源頭活水來

——宋·朱熹《觀書有感》

清·吳觀岱《問渠那得清如許》

這是一首哲理詩。一般來說,在詩中表現哲理,往往容易把詩寫得枯燥無味,損害了詩的韻味。但如果寫得好的話,反而使詩歌的表現力更強,更耐人尋味。比如蘇軾《題西林壁》所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朱熹這首詩說的是讀書的道理,但卻沒有板着面孔講大道理,而是先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半畝方塘中,水面清澈而平靜,如一面鏡子。“鏡子”裏風光無限,天光雲影共相徘徊,可謂美不勝收。下面緊接着問了一句:爲什麼這半畝方塘裏的水會如此的清澈呢?最後一句作了回答:原來,這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來。從表面上看,這首詩似乎是在寫春天裏的一片景色,實則卻是精妙的比喻。

“半畝方塘”暗指人的心靈,“天光雲影”則指心中的思想。爲什麼方寸之間能容納如此廣闊無邊、風光無限的豐富思想呢?爲什麼一個人的思維能達到如此清晰深透的程度,能對宇宙萬物和人生百態都有深入的理解呢?朱熹認爲正如半畝方塘的清澈來自於“源頭活水”,人們心中的清晰思維也是得益於源源不斷的思想源泉。這個源泉或許是指讀書明理,那是從古人智慧的豐厚積累中汲取思想的營養;或許是指從客觀世界中格物致知,那是從實踐活動中獲取啓迪。到底指什麼,朱熹並未明說,這就留給讀者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但是不管此詩的喻體到底是什麼,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卻是相當清楚的:如果你想使自己的思想保持清晰,並使自己的思維保持活潑,那就一定要不斷地從外界汲取新的思想營養。絕不能固步自封,絕不能妄自尊大,否則你的心靈就不可能出現“天光雲影共徘徊”的生動狀態。應該看到,朱熹這兩句詩的主要意義在於指示我們在增進自己的學養時所應注意的心態,但是它在如何增進自己的道德修養方面同樣有着深刻的啓迪意義。朱熹等理學家所向往的精神境界是“鳶飛魚躍”的活潑潑的狀態,而注重從“源頭活水”汲取無窮無盡的新營養正是達到此種境界的重要手段。

>本系列文字均摘自《詩歌與道德名言》一書,聯合撰稿人:莫礪鋒、李南暉、徐國榮、郝潤華、張智華、殷祝勝、黨銀平、胡傳志、路成文、吳正嵐、孫立堯。

【相關閱讀】

徐有富:宋詩的理趣

週日讀詩 | 問渠那得清如許

【往期回顧】

01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02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03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04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05 好樂無荒,良士休休|06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寬|07身貴心彌下,功多口不言 | 08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 09 失既不足憂,得亦不爲喜 | 10 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 | 11 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 | 12 人生不自省,營欲無終已 | 13 長堤潰蟻穴,君子慎其微 | 14 萬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須惜少年時 | 15 不爲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 16 好事須相讓,惡事莫相推 | 17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上期打卡精選】

“程門問學”新開“修身詩課”欄目

與你一起品讀古詩詞中的格言警句

歡迎留言打卡,參與互動

不定期送出學術大家簽名本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