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题词坚贞

修身诗课-25-镜破不改光 来自程门问学 00:00 04:41

朗读 | 采桑子

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有碍非遐方,长安大道傍。小人志虑险,平地生太行。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始知君子心,交久道益彰。君心与我怀,离别俱回遑。

——唐·孟郊《赠别崔纯亮》节录

宋·郑思肖《墨兰图》

这首诗充满了人生失意之悲和勃郁不平之气,当是贞元九年(793)孟郊再次下第时的作品,这里节选了前半部分。开头六句极写心情的愁苦和遭际的困顿:荠菜味带苦涩,用来充饥使人肠胃也变得苦涩;勉强放歌破愁,却唱不出欢乐的声音。一出门即觉得道路受阻,谁说外面天高地阔?独立于长安的大道旁边,真有寸步难行之感。接下来六句将小人与君子两种不同的为人处世之道进行对比:小人心思险诈,不讲信义,往往突施冷箭,犹如平地之上忽生陡峰,让人难以逆料,防不胜防;君子则诚心待人,始终如一,就像镜片——纵然破碎也依旧闪光,又像兰草——纵然枯死也依旧芬芳,其交情非但不会随时光流逝而褪色,反而会显得愈发坚牢,历久弥新。这里的“君子”显然是作者的夫子自道,“镜破”云云,说的正是作者与崔纯亮之间的深厚友谊。于是自“君心与我怀”句开始,自然转入离别情怀的叙写。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二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白了作者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待人接物之道,十分警策。然而如果单就此两句而言,也不妨解为对某种坚贞的品格的赞叹。人的躯体是可能被割裂的,人的肉体生命是可能被毁灭的,然而人的坚贞品格、高尚精神却是坚不可摧的,是永世长存的。孟郊一生笃信儒家的“道德仁义之言”,并身体力行。他把这看作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国家兴旺的基础,故而特别注重修身,强调以儒家的道德伦理去规范人格。他奉行儒道的态度之认真,在他的朋友中是有口皆碑的,诗人张籍甚至称他“立身如礼经”,可见其律己是何等的一丝不苟。按照儒家的道德要求,君子应该持身以礼,交友以信,临事以义。“镜破”二句体现的正是孟郊对儒家这种道德训诫的坚定信仰,这对于矫正当时浮躁浇薄的世风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至今也仍有它的可取之处。

>本系列文字均摘自《诗歌与道德名言》一书,联合撰稿人:莫砺锋、李南晖、徐国荣、郝润华、张智华、殷祝胜、党银平、胡传志、路成文、吴正岚、孙立尧。

【往期回顾】

01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02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0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04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05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06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07身贵心弥下,功多口不言 | 08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09 失既不足忧,得亦不为喜 | 10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 11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 12 人生不自省,营欲无终已 | 13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 14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 15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 16 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 | 17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18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19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 | 20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21 无言暗室何人见,咫尺斯须已四知 | 22 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 | 23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 24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 25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上期打卡精选】

“程门问学”新开“修身诗课”栏目

与你一起品读古诗词中的格言警句

欢迎留言打卡,参与互动

不定期送出学术大家签名本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