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惠州,不經意間就與古人“相逢”:西湖之平湖北畔,有一元妙古觀,迄今已1271歲,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謫居惠州時,與觀內道士往來密切,曾題書豐湖(今西湖)福地;元妙古觀山門前,有一個“祝屋巷”社區,現有六條叫“祝屋”的小巷,因明代“江南四大才子”書法魁首、文學家祝枝山曾在此築居而得名……

這座讓蘇東坡“願作終老計”“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5000年文明史和1400多年建城史,至今保留着豐富的古街、古巷、古城牆、古寺、古祠、古塔等文化遺存,僅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就有5條,分佈在北門直街、金帶街、水東街、鐵爐湖和淡水老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惠州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000處。

更可貴的是,人文薈萃的嶺東雄郡,蘊育出開放包容、變革尚新、開拓進取等獨特精神內涵。今天,全力打造國內一流城市的惠州,提出要把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遺存融入城市建設中,並賦予其新的內涵,讓“嶺東雄郡精神”煥發時代光彩,讓一流城市建設富含氣質。

【探尋灣區新勢能】坐擁五條歷史文化街區、千處不可移動文物:文崇惠州 氣質一流

惠州豐湖書院

東坡寓惠 影響深遠

東江邊,白鶴峯,耗時兩年多重建的蘇東坡祠,已對外開放一年有餘。林婆酒肆、翟夫子舍、山門、三賢祠等復古建築,重現了千年前歷史風貌。

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四月,年屆花甲的蘇軾被貶爲“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當年十月二日,蘇軾偕侍妾王朝雲、三子蘇過,經過半年時間的長途跋涉抵達惠州。至紹聖四年四月十九日,蘇軾在惠州共生活了九百四十天。他沒有實權,卻處處關心惠州民間疾苦和地方建設,留下諸多美談。

“東坡被貶惠州不久,便得知朝廷大赦天下,但唯獨不赦元祐舊臣,自此,東坡徹底斷了北歸的念想,便在白鶴峯購地數畝,自己設計和籌建新居,但沒想到又被貶到海南。”惠州市博物館副館長侯慧梅告訴記者,後人將其故居改爲祠堂以作紀念,歷史上多次修繕與重建,今天惠州蘇東坡祠所在,是蘇軾生平唯一一處自己出資購地設計營建,並且至今仍可確定地址的住所。

“除了白鶴峯、合江樓、嘉祐寺三處著名遺蹟外,在惠州與東坡相關的歷史文化遺址還有數十處之多。”惠州市文化顧問嚴藝超告訴記者,西湖孤山王朝雲墓、東坡祠留下的“東坡井”,更是全國少有的可以明確考證的蘇東坡原址遺蹟。

惠州市東坡文化協會常務副會長、惠州學院副教授申東城博士表示,在寓居惠州兩年零七個月中,蘇東坡寫下了大量描述惠州的詩詞、散文和序跋,留下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遺產。

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東江文化研究學者林慧文也認爲,蘇東坡寓惠留下的大量文化遺蹟與詩文詞賦,還有東坡本人獨特的人格魅力,如敦厚待民、重教興文、樂觀豁達,賦予了惠州城市獨有的人文氣質,對惠州的影響深遠。

“蘇東坡寓惠,爲惠州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民國教育家、詩人廖道傳在《請設西湖經理局致鄧廳長彥華書》寫道:“東坡居士,常住惠州。”惠州人今日依舊熱愛與懷念東坡,很多人都能對東坡寓惠故事說上幾句。

【探尋灣區新勢能】坐擁五條歷史文化街區、千處不可移動文物:文崇惠州 氣質一流

惠州合江樓

人文薈萃 古韻綿長

今年80歲的黃澄欽先生,是惠州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愛以畫筆描繪西湖山水,先後出版過《蘇軾寓惠詩意畫黃澄欽畫選》《畫說惠州西湖黃澄欽畫文集》等畫集、文集。他畫了一輩子的西湖,但還是畫不夠。他告訴記者,西湖於他而言,不僅僅是秀美山水風光,更是古韻綿長的人文勝景。

原來,惠州西湖本名豐湖,蘇東坡在《贈曇秀》中首次稱作西湖。蘇東坡之後,西湖吸引明代祝枝山,晚清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黃遵憲等衆多文人墨客賦詩作詞,又令西湖愈添人文風采。

葛洪也是惠州的一張文化名片。一千七百多年前,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一生前後兩次不遠千里,棲隱惠州羅浮山,並在此修道終老。他所著的《肘後備急方》,就是在羅浮山所撰。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就是受此書啓發,萃取出青蒿素用於瘧疾治療。林慧文告訴記者,葛洪既被尊爲嶺南道教宗師,又是嶺南中醫學開山始祖。羅浮山至今仍保留多處葛洪的遺蹟,如稚川丹竈、洗藥池、長生井等,還有衣冠冢、雙燕亭、遺履軒、蝴蝶洞等多處勝蹟,是葛洪遺產保留最多、享譽全國的勝地。

其實,除了葛洪、蘇東坡,歷史上還有很多文人學者、名宦重臣寓惠,如唐庚、楊萬里、劉克莊、白玉蟾、文天祥、羅從彥、湛若水、伊秉綬、宋湘、梁鼎芬、康有爲等。嚴藝超表示,據統計,吟詠惠州,作品見諸文獻的外籍作者多達3000餘人,詩作接近4萬首,作者、作品數量與《全唐詩》相當。“很長時間,惠州被作爲‘放逐之所’,但經過數百年的文化積累,明代中晚期厚積薄發,出現了一大批惠州籍名人。”惠州市嶺東文史研究所副所長何志成舉例道,如明代兵部尚書葉夢熊、理學大師楊起元、清朝“吉隆坡王”葉亞來、“鐵筆御史”鄧承修、近代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中國農工黨創始人鄧演達、北伐名將葉挺等。

一流城市 要有氣質

今年1月30日,惠城區環城西路金帶南街三巷上的賓興館,歷經一年多的搶救維修後正式開放,並被闢爲惠州古代科舉制度陳列館。

這座始建於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的建築,是清代惠州鄉紳捐資興建,用於資助本地生員參加鄉試、會試。賓興館採用庭院式佈局,錯落有致。館內陳列了多種古代考試文物複製品,還有精心設置的諸多古代科考場景,可一窺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源流。此外,賓興館還着重介紹惠州科舉的發展脈絡和名人事蹟,讓人充分感受到惠州崇文厚德的優良傳統。

爲賓興館布展陳列出謀劃策的嚴藝超介紹,惠州自宋代以來一直是廣東文化教育最發達的州府之一,入宋後廣東有州、縣學63所,書院41所,而宋代惠州創建的各類書院,有文獻可稽的不下14 所,數量僅次於廣州。

“南宋寶祐二年(公元1254年),太守劉克剛將前任所建的聚賢堂改建爲豐湖書院,更被後世列爲宋代廣東四大書院之一。”林慧文認爲,惠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當中蘊含着開放包容、變革尚新、開拓進取、崇文厚德等獨特的地方精神內涵,對於新時代惠州的發展仍具重要的現實意義。

他舉例道,從建立嶺東第一間佛教寺廟開元寺,到羅浮山引領道教三次革新,再到辛亥革命策源地之一,東征、東縱的重要歷史,以及改革開放後敢爲人先,均秉承了變革尚新的惠州精神,而惠州創一流城市,也必須遵循變革求新之路。今年年初召開的中共惠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提出,一流城市既要有品質,也要有“氣質”,要把惠州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遺存融入城市建設之中,並賦予其新的內涵,推動羅浮、東江、西湖等歷史文脈與現代文明深度融合,讓“嶺東雄郡”精神煥發時代光彩,成爲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品質城市,成爲獨具魅力、別樣精彩的文化名城,讓“新惠州”“老惠州”都不辭長作惠州人。

來源:羊城晚報

記者: 陳強 陳驍鵬 馬勇 周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