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侠的平行世界到底为什么这么“酷”?

文 · 小白鱼角

从90年代起,漫威系列先后开发了近四十部电影,其中,蜘蛛侠影片也先后开发了六部,还有不少动画剧集,如之前的《最强复仇者》、《少年雷神》等。而无论是电影还是动画,最新的《蜘蛛侠:平行宇宙》都可以说是漫威系列的一次全新样式。

《蜘蛛侠:平行宇宙》海报

故事以2011年出版的小黑蛛迈尔斯为主角展开,第一次在电影里打开蜘蛛侠们的次元壁,是“漫威蜘蛛们”的大聚首。

这部动画电影在内容上活力四射,剧情虽谈不上深刻,但简洁顺畅,依然能吸引观众,可谓是全程无尿点。除了新小蜘蛛,电影里还有中年彼得帕克的新设定,以及酷帅的格温,当然,还有其他三位蜘蛛侠很帅的身影。

《蜘蛛侠:平行宇宙》剧中画面

这一次,最俘获观众欢心的则是这部电影的视觉画面,把影片带进了另一个纪元,让我们不得不一说再说。

漫威系列的电影以超级英雄著称,每一次无论是造型、剧情还是视觉效果,都在人类的想象世界中打开了一个突破日常的窗户。而在《蜘蛛侠:平行宇宙》中,想象的力量更是被发挥到了一种新境界。让人忍不住去想,索尼的艺术家们是如何把片子做得这么酷的呢?

《蜘蛛侠:平行宇宙》剧中画面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美术设计采用了极简的风格,用对比强烈的大色块扩大了视觉的张力,分分钟想要把漫画书怼到您面前。

微博网友这样评论,“这部片子最大的贡献就是证明动画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存在的必要性,以及高级的意识形态能带来的图像思维延展性到底可以大到什么地步。”可以说,创作者充分发挥了动画的艺术成分,使之成为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Patrick O'Keefe 的视觉设计作品

本片的视觉艺术导演是Patrick O’Keefe,从他原来的一些作品就能看到他的个人风格,喜欢用一些简单的配色,渲染出来一种想象空间。当然,他的作品并非都是五彩斑斓的儿童风格,也有黑暗系的凌厉之感。既能够复杂黑暗,又可以简单明快,这与《蜘蛛侠:平行世界》的剧情以及人物都极其相似,相辅相成。

《蜘蛛侠:平行宇宙》剧中画面

本片故事编剧之一,菲尔·罗德,曾执导过《天降美食》,另一位克里斯托弗·米勒,也执导过《怪物史莱克3》、《乐高大电影》等作品,他手中的画面就像电影剧情一样充满童真。编导艺术组的努力,都是为了“借此让电影更有生命力,更像亲手绘制的样子”,让观众感到看电影时“就像走进了漫画里一样”。

让动画艺术延续生命力有很多种方式,不同的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绝活,会采用各种各样的画面、语言和形式。比如,宫崎骏就是以纯真故事打动观众为标志,常常用温暖的动物和人物治愈人们的内心,让许多成年人看了也要泪流满面。

蒂姆·伯顿的《僵尸新娘》

再比如一些欧美的导演,蒂姆·伯顿的《僵尸新娘》和“大黄蜂”导演以前创作的《鬼妈妈》等定格动画,他们的作品不仅从内容上没有动画的“低幼感”,也从技术手段不同于传统,用黏土延续动画创作的另一种可能,不遵循2D的平面,又不用3D的“虚拟”真实。

而这次,小蜘蛛又再次刷新了动画导演想象力的屋顶。“亲手绘制”是一种动画风格,在CGI之后,再次发觉动画电影的艺术性,还尝试各种可能性,使得电影充满生命力。

《蜘蛛侠:平行宇宙》剧中画面

如何让美术做到“戏足”,成为参加剧情的一份子。这要靠创作团队的实力,把各种视觉效果、艺术元素、色彩造型的拼接都从剧情为大的基础上开始创作。具体的操作有哪几种呢?

首先,就是在电影中坚持了“漫画样式”。也许观众并没有想到,在动画艺术中,把漫画样式带进影片并不简单。

《蜘蛛侠:平行宇宙》剧中画面

在纸本漫画书中的“声音词”,就是蜘蛛侠发射蜘蛛丝时的声音,在漫画中十分常见。但其实在电影中,由于人物的动作很快,“声音词”的出现速度常常快到一闪而过,简直快得看不见了。主要是,“声音词”的出现并不是贯穿电影的从头至尾。配合剧情,在小蜘蛛拥有了超能力后,画面中的打斗情节里才开始出现“声音词”。而人物在打斗间,纠缠时产生的类似于“哼哼哈哈”到象声词,也堂堂正正的出现在了屏幕上。

而它们的漫画效果,作为翻页或者分格效果的加分阅读体验,更多是让读者增加对于画面形式的理解。在采访中,Patrick O’Keefe强调,因为漫画书里“没有镜头”,所以一旦照搬分格漫画的画面,放在荧幕上,便没有了焦点。于是,如何表现漫画中的线条、画面的运动感和分裂感,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蜘蛛侠:平行宇宙》剧中画面

为了在这部电影中实现让观众“就算换了观看媒介,依旧能够完成漫画书般的观赏”这一理念,艺术家们又把想象力运用到了画面的印刷色值上——用印刷采用的CMYK四种颜色的偏移,来完成焦点的改变,并用半色调的CMKY模式让色彩发光。这是一份艰难的任务,但也是动画艺术家们对实现向漫画阅读体验的承诺的一次壮举。

《蜘蛛侠:平行宇宙》剧中画面

除了在“声音词”、人物、动作附近出现的对话框、半色调模式之外,这部作品最能实现“漫画感”承诺的,其实就是画面对于人物的处理:让人物活在自己的“粗线条”里

这种粗线条的处理让电影里的人物充满了原本漫画中的视觉效果,于是,画面从视觉上看,就具有了2D的绘画感,简单明了,且能呈现细节。看人物的脸部线条,艺术家都保留着漫画的粗细线条感,把“手绘”的细节和质感都放大到了荧幕上,在整体风格上并不会让人觉得突兀。

《蜘蛛侠:平行宇宙》剧中画面

在虚拟现实越来越热的今天,《蜘蛛侠:平行宇宙》确实做到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情。艺术家们选择摒弃让人物真实到头发的3D数码审美,让漫画的传统美感变成人物的形象设计,使得这部动画电影有了自己的气质,与纯粹的3D动画人物区别开来,具有自己的独特观赏性,酷酷的。

《蜘蛛侠:平行宇宙》剧中画面

第二,波普艺术的加入。除了在电影中保留了传统漫画的样式之外,索尼的艺术家们还在片中运用了不少流行元素和当代艺术的风格,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波普艺术的出现,比如,美国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的圆点风格的借鉴。

罗伊·利希滕斯坦

在展现黑暗中的蜘蛛和少年时,人们可以在画面里的光源处看到由圆点组成的光源图像。这是一个重要的场面,预示着小黑蛛即将成为新一代的蜘蛛侠,所以在这个画面中,艺术家更强调了画面的简洁明了,而让黑暗中的光源多了些圆点,既可以摆脱画面的单一层次感,加强景深的效果,还可以使得这一幕在剧情张力上充满分量。

为了让这部电影充满艺术感,视觉导演不断强调,“让每一个画面都成为一幅画”。

罗伊·利希滕斯坦

而回顾一下罗伊·利希滕斯坦,他作为美国最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其标志性的绘画风格就是漫画式的语言。

他最著名的手段就是借用当时大众文化与报纸媒体的意象,把漫画风格和新闻报纸图片中的印刷墨点,把标志性的大圆点(Benday dots)不断放大,再利用标志性的夸张色调和流行文化的内容,来表现美国人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展现“美国人的生活哲学”。

罗伊·利希滕斯坦作品

艺术家的想象力总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现当代艺术中的重要艺术运动,波普艺术的出现本来就受到了流行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创作初衷就是打破人们对艺术“高冷”的固有印象,把日常生活的元素融入艺术世界。

而反过来,波普艺术又进一步影响了别的艺术家,从设计、电影,再到时尚文化,波普艺术又成为了一种流行,影响了更加广大的艺术家的创作。可以说,漫威的漫画作品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波普艺术的影响。

《蜘蛛侠:平行宇宙》剧中画面

第三,配合了强对比色与街头喷绘艺术。

为了配合剧情的需要,电影中有一段情节展现了小黑蛛迈尔斯与他崇拜的叔叔一起创作喷绘的过程,把涂鸦艺术也融入了电影的场景。这个场景是迈尔斯即将成为蜘蛛侠的前奏,满墙的涂鸦,彩色斑斓,就像是不羁的年轻气息,承载了年轻人的想象,预示着未来要发生的事情。

《蜘蛛侠:平行宇宙》剧中画面

而街头涂鸦本来就十分具有漫画感,2D的特性与电影的属性十分相似,都是用大色块、化繁为简、高对比等元素组成,炫酷夸张的气质也能凸显人物性格。

最后,其实这部电影的视觉成功,最主要的贡献还是得益于索尼请到的艺术家。

西班牙艺术家Alberto Mielgo的作品

比如,这部电影的前美术指导是西班牙艺术家Alberto Mielgo。虽然,他跟索尼的合作最终不愉快的结束了,但在影片的片尾,你还能看到ArtConsultation:Alberto Mielgo的名字。

Alberto Mielgo的作品十分具有个人特点,喜欢把不同质的元素相拼贴组接,形成科幻感极强的画风。他还是几年前《创战纪》的美术指导,画面里已经能看到大色块运用,简洁的流线设计带来的科技感。而这一次,在小蜘蛛的美术团队的风格定调中,都能看到Alberto Mielgo的作品风格的影响。

《蜘蛛侠:平行宇宙》剧中画面

利希滕斯坦曾经说,“我试着利用一个俗滥的主题,再重新组织它的形式,使它变得不朽。这两者的差别也许不大,但却极其重要。”

这句话,对于《蜘蛛侠:平行世界》也是同样适用。或者说,真正的艺术家们知道这一切的意义。

《蜘蛛侠:平行宇宙》剧中画面

流行文化对于动画的再次创作是极其重要的,不能被取代的。我们生活的历史和审美的经验,都会变成艺术家脑洞中活跃的元素,用丰富强大的想象力幻化为一种视觉图像。正是有了这些艺术家的想象和坚持,才让《蜘蛛侠:平行世界》在美术上获得如此好口碑。

总体来讲,艺术家们为影片注入的心血让人感动。别出心裁和视觉革新是征服观众和影评人的主要因素,动画人的想象力如此伟大,团队的践行力更是值得尊敬。

*

主编:苏也 微信:suyesophi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