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令狐楚进京去任吏部尚书,幕府星散,李商隐失去了靠山,他首先要解决的是生活来源,幸好他还有一个“表叔”崔戎(就是李商隐儒学老师“处士叔”的表兄弟),此时崔戎正在华州刺史任上。这哥俩后来因为李商隐的一首诗而出名,就是《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里面有两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让林妹妹幽幽地念了出来。

今天接着读李商隐的诗。

时光不停留,转眼就来到了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这一年,李商隐二十三岁,恰同学少年。

唐诗闲读:“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李商隐木雕像)

他已经在恩师令狐楚的帮助(包括替他出应考的费用以及给他找来应考的名额)之下连续参加了三次进士试,可惜的是,三次都名落孙山。也算巧合,这三科的主考官都是贾觫(sù),相比之下,贾觫自己倒是官运亨通,从礼部尚书一直做到了宰相。

这让李商隐有点窝火,但他没有办法表示,最多只能发发牢骚,因此,他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一诗中,他说:“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在后来写给华州刺史崔龟从的《上崔华州书》里直接说:“为故贾相国所憎”……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不管,他就是憎恨我!

我们已经说过,晚唐的进士试不糊名,主考官阅卷时,当时就已经知道这个考生是谁了(要不,杜牧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内定为进士第五名了),应试成绩跟主考官关系很直接,同一个考官,三次都落榜,跟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令狐绹)却一次就考上了,去哪儿说理呢?李商隐有点郁闷,还多少有点不平与愤慨。

唐诗闲读:“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李商隐公园里的李商隐浮雕)

第二年,也就是大和八年(834),他没有应试,据他自己说,他是病了,但原因很可能不是病了,而是另外两个:1、主考官可能还是“贾相国”,他不想去,因为去了也没有用;2、令狐楚入京去了,他没有办法获得应试名额或者应试的费用。总之,没办法应考。

令狐楚进京去任吏部尚书,幕府星散,李商隐失去了靠山,他首先要解决的是生活来源,幸好他还有一个“表叔”崔戎(就是李商隐儒学老师“处士叔”的表兄弟),此时崔戎正在华州刺史任上。李商隐决定去投奔他。

崔戎很同情李商隐,也很欣赏他的才气。其实我们知道,此时的李商隐学识组成已成体系:跟处士叔学了五年,打下了扎实的儒学根底;玉阳山修道三年熟读了道家典籍;跟着官场和文坛大师令狐楚学习了骈文和各种官样文章的写作……他早已经成为真正的“人才”。

崔戎让李商隐替自己草拟了几篇上奏朝廷的公文,这当然不是重要公文,只是几篇唐文宗唐复的祝贺文章,但也足见文字功夫,写完之后,崔戎大赞,幕中诸人也一致称好!

唐诗闲读:“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国画:留得残荷听雨声)

这是个人才啊!于是,这年夏天,崔戎就把李商隐和自己的儿子崔雍、崔衮一起送到华州南山,一则避暑,二则读书复习、准备科考,这时崔家兄弟两个还没有参加过科考,至少,李商隐能给他们讲点应试经验。这哥俩后来因为李商隐的一首诗而出名,就是《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里面有两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让林妹妹幽幽地念了出来。

唐诗闲读:“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在华州南山的短暂时光,李商隐在崔戎这里留下了个好印象,所以此后的一段时间,崔戎仍然在生活上给予了李商隐很大的帮助,他知道李商隐的家庭状况,因此当崔戎一接到衮海观察使的任命,就立即向李商隐发出了入幕邀请,这份收入很重要,李商隐当然愉快地接受了。

可是这份工作,李商隐只做了一个多月,崔戎就感染霍乱,不治而亡。你看,李商隐就是这样一个倒霉鬼,连考进士三次,三次名落孙山;跟着令狐楚,令狐楚进京(高升)了,于是幕府星散;跟着崔戎,崔戎死掉,于是幕府瓦解。又失业了,没办法,李商隐只好又从山东跑回了河南老家。

这三四年,李商隐有大半的时光,抛洒在来往奔波的路上,他的人生主题词在这时就已确定:漂泊。换句话说:他的家,就是一张张的票根……

除了上面的牢骚,李商隐当然会把他的不平和愤慨写成诗,最有典型意义的,应当是他的一首小诗《初食笋呈座中》,全诗如下:

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贵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这显然是一次宴会上的临时作品,此时的李商隐还未入仕,一定是被别人带到了宴会之上(大可能就是崔戎)。当时宴会菜肴里大概有一品嫩笋,众人一边品尝,一边齐声称赏,大致是,菜不错,味道很好,无非是一些无用但不伤感情的客气话。但李商隐却即席做了这首小诗。

唐诗闲读:“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嫩笋菜肴)

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贵如金。嫩箨(读tuò),指鲜嫩的笋壳。箨就是竹皮,笋壳; 香苞,指藏在苞中的嫩笋。于陵,汉代所置县名,在唐时为长山县,就是现在的山东省邹平县东南。《元和郡县志》卷十一《淄州》载:“淄州长山县,本汉于陵地”。新鲜的嫩笋真是太鲜美了,在于陵(山东竹子产量小)这个地方,竹笋的价值可与黄金相比。这是即席的普通句子,不过夸赞菜肴之佳,食材之贵。

皇都陆海应无数。皇都,当然指京城长安。陆海却有讲究,一说陆海就是大片竹林。因为《汉书·地理志》称:“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长安即古秦地,因此,陆海也可指长安,更深一点,钟嵘《诗品》卷上有:“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陆指晋朝的陆机(学书法的朋友对他应当不陌生);潘指晋朝的潘岳,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后世用陆海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有成语“陆海潘江”)。显然,这一句里的“陆海”表面义为竹林,实则暗指人才众多。这一句明显是“转”,这让人期待最后的“合”句,好绝句,出彩全在第四句,这一首诗也是这样。

唐诗闲读:“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陆机《平复帖》)

忍剪凌云一寸心。凌云一寸心指嫩笋一寸,竹笋如果不被人剪来做菜,将来定是要长成高高的竹子,是谓凌云之志。这当然是双关语,表面上是嫩笋,实际上指少年,被阻断了成长路径的青年才俊,说白了,就是李商隐自己。是谁忍心把它剪来做成了菜肴!言下之意,你们难道忍心阻绝我的凌云壮志!这一句诗一出,我们可以想见座中客人的情形,他们一定会一席惊呆,这是个世俗的宴会,宴是好宴,人是好人,他们一定在想:哪里来的异类?竟然写出这样讽刺意味的句子,大概不论谁是宴会的主人,听了这句满是牢骚和不平的诗,都会暗暗地不高兴吧!

唐诗闲读:“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成年竹子)

文坛初显的李商隐,甫一参加集会就是“刺头儿”,试想,今后谁还敢请他参与宴会呢?

社会是世俗的社会,而他就是这样个性的人!或许有才华的人,都这样个性吧!

后来崔珏写诗哭李商隐说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是实话,因为他确实是一辈子也没有世俗意义上的“大作为”(终其一生,做官只做到从九品),大概在俗人满座的宴会上,写出这样另类诗句的诗人,命运早已注定,他跟这世俗的社会气场不合!

唐诗闲读:“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李商隐像)

或许,李商隐自认为需要给大家留下惊艳的印象吧,所以他写了这样的诗,不过,这印象确实很深,到大和九年,李商隐第四次应进士试,又被挡在了门外!用《公共关系学》的术语来说,此时他“知名度”足够,“美誉度”不足!

(【唐诗闲读】之208,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