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軒

餘自從跟楊式太極宗師李雅軒習拳以來,至今近五十年。時刻謹記先師教誨,刻苦練功,不敢有絲毫倦怠。常憶先師練拳,尤重起式,我時時揣之卻未能深思其中奧祕。直到2002年,83歲的我因胃潰瘍大出血住進了醫院,歷經三次大手術,骨瘦如柴,大肉若脫,醫學專家斷言活不過三個月。

躺在病牀上,我又想起恩師的教誨,開始專門修練太極拳的起式。躺着,坐着……時時勤練之。不想,如此半年,不僅身體漸漸康復了,而且功夫也精進不少,如今發勁、化勁均得心應手,至此方纔領悟我楊式太極拳起式之妙,妙不可言。

林墨根

首先,起式作爲楊式太極拳的第一式是無極生太極的關鍵所在,能使人身心放鬆,有助於經絡的暢通,促進內氣的充盈與運行,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從而促進人體健康。此式既是靜功,又是內功,還是氣功、養生功。

再者,從練拳的放鬆與穩靜,使整趟拳更有拳意,更有氣勢。尤其重要的是,在太極拳推手時,欲要做到浸人於不知,發人於不覺,此實乃熟練起式而後身、手至輕、至柔之故。

總而言之,欲要精深功夫,必先熟練起式。現將先師所授楊式太極拳起式之練法公諸於世,惟願太極拳能爲人類的健康事業再做貢獻。

預備式

兩腳跟併攏外八字站立,兩臂自然下垂,中指貼褲縫,頂頭拔背,兩眼平視前方。右腳腳跟提起,以右腳尖點地,向右側橫開半步,隨之腳跟着地,左腳尖內扣,兩腳平行,與肩同寬。

隨後在意念的帶領下,緩慢從上到下依次松頭頂、松面部、松頸部、松雙肩、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雙膝、松小腿、松踝關節、松腳背、松腳趾,松至腳底湧泉穴(備註1:松時,意念猶如水流,水流至哪裏,就松在哪裏,身勢立穩,頭頂虛靈,尾閭中正。只有全身鬆開,心意鬆開,才能達到形態上的松。)如此稍待片刻,讓身心穩靜下來之後才能開動。開動時要大松大軟,仍要保持此穩靜(備註2:此爲無極式站樁功)。

林墨根推手照

起式,由以下四個連貫動作完成:

一.兩臂徐徐向前提起,似有細繩將其拉起,兩後胛緩緩打開,兩手掌自然伸直,成舒松自然掌型,掌心向下,掌指朝前,兩掌之間的距離略寬於肩。隨起隨吸氣,同時兩腳腳趾微微抓地、提肛,收腹(備註3:兩臂提起與吸氣、兩腳抓地、提肛、收腹爲同時動作)。

二.當兩臂升至與肩同高時,松肩,兩臂略向內收,即環狀收回,至兩指尖的距離與頭部同寬(備註4:松肩,兩肘自然左右稍開,就使兩臂環狀收回;環狀收回的同時,再次兩腳趾抓地,提肛,收腹)。

三.隨後,將手肩忘掉,兩臂緩緩垂直下落(備註5:兩掌掌心向下,似降落傘兜風樣緩緩下落。)與此同時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雙膝。

四.當兩手落至與腰部同高時(這時意念松至雙膝),墜肘,兩小臂及前胛自然打開,兩掌指尖向前,掌心依然向下。直至兩臂垂落至身體兩側,鬆手腕,指尖朝下,中指自然貼至褲縫。這時感覺兩臂猶如鐘擺,自然懸垂,手指有麻脹感。在這一過程中,松雙膝、松小腿、松踝關節、松腳背、松腳趾、松至腳底湧泉穴。

至此,一個完整的起式即告完成。練習者可依以上動作要領,用心體會,反覆練習,日積月累,當可收到奇效。餘親身體會,每日練此起式半小時,相當於打一趟太極拳,周身舒適,精力充沛,箇中之妙只有常練習者纔可領悟。

太極第一式不可輕視。太極第一式不可一日不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