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林興陸

來源:微信公衆號林興陸

不久前騰訊QQ二十年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了。話說OICQ的第一個版本 220KB,程序包做得很小這件事情小林可以作證,並且還能補充一個有趣的細節。

ICQ網絡尋呼機 & WinZip自解壓縮包

還記得時間是在 1999 年的春節前後,小林正在深圳瀛海威機房值班,聽說國內有個和以色列人開發的ICQ(I Seek You)很像的聊天軟件叫OICQ(OpenICQ),與之不同的是支持很多可愛的卡通頭像,所以也跑去下載回來看看,在官方網站下載到一個由 WinZip 製作的自解壓縮包 .EXE 可執行文件。

CIH電腦病毒 & McAfee防病毒軟件

由於那時候電腦病毒很流行,很多 IT 從業者的電腦基本上都會安裝 McAfee 或 Norton 等防病毒軟件。剛下載完安裝包,當即發現攜帶了當時最爲流行的 CIH 電腦病毒,小林心想這也太不靠譜了,所以二話沒說順手就把文件刪除了。

互聯網老兵應該都記得這個電腦病毒,出自當時一名臺灣大學生陳盈豪之手,這個病毒在維基百科上記載的發現時間是 1998 年 9 月,但在次年 1999 年 4 月 26 日才首次爆發,因此OICQ攜帶 CIH 軟件病毒這件事,時間發生在春節前後也確實沒錯,距離第一次病毒大爆發還有兩個多月。

IRC聊天軟件

其實如果用殺毒軟件先清除病毒後,再解開壓縮包裏的可執行文件也沒什麼問題,不過因爲那時候大家都在用ICQ,其他可替代的聊天軟件包括 IRC(Internet Relay Chat)等很多,甚至瀛海威客戶端還有內置的即時聊天功能和咖啡屋(類似 IRC 聊天室),所以也就沒有怎麼在意這件事。

MSN聊天軟件

但這次謹慎的行爲背後,卻讓小林晚了將近一年纔開始正式使用OICQ軟件,和很多人一樣堅持守着ICQ或 MSN(MSN Messenger),最終發現朋友們都改用了QQ這個即時通訊軟件,就像後來很多社交關係都在微信上一樣。

潤迅更先進,天涯若比鄰。

當時潤迅作爲一家做傳統尋呼、移動通信業務起家的電信企業,終於做好了全面擁抱互聯網的思想準備,定位做中國無線互聯網第一門戶網站和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其中涉及到百特門個性化網站(ByteMen)、自由通免費郵箱(CMMAIL)和尋呼用戶及業務打通的環節,小林便接觸到了包括網頁尋呼、郵件尋呼在內的一些早期項目。

pony就是小馬

也許很多人聽說過馬化騰是從潤迅出來的,在潤迅大家都叫他小馬或者 pony。小馬當時看到ICQ被稱爲網絡尋呼機(ICQ號碼就叫 Pager)並且發展的很好,便向潤迅高層提出應該做自己的真正的網絡尋呼機。希望能打通互聯網和尋呼機的通訊服務,要知道那時候中國連基於移動網絡的短消息服務都沒有。然而潤迅並沒有聽取小馬的建議,所以小馬就自己出去創辦了騰訊。

同爲潮汕人

小林算小馬半個同事和老鄉,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小林去潤迅的時候馬化騰剛離開潤迅出去創業不久。小林接管了小馬的部分代碼,以及小馬是汕頭人,小林是汕尾人,都來自大潮汕地區。在 1998 年 ~ 1999 年間,隨着瀛海威高層集體辭職事件的爆發,小林也跟隨大部隊加入潤迅集團,在新成立的“潤迅互聯網”公司上班,參與新潤迅系列網站和服務的開發。

曾經OICQ500萬賣不掉

馬化騰曾經多次試圖賣掉OICQ,也曾有意將OICQ以 500 萬人民幣的價格賣給潤迅,但是潤迅依然沒有理會。同時期有一堆仿ICQ的產品,潤迅也攢了一個叫 MyICQ的產品,當然最後都不了了之,小林在想OICQ當初如若交到潤迅手裏,可能也沒有了今天的騰訊,社交網絡大佬的地位可能會易主。

潤迅的印記,一呼天下應

某種意義上講騰訊有來自潤迅的印記,這個毋庸置疑,甚至連騰訊食堂文化似乎都是在向潤迅食堂致敬。很多人聽說過騰訊的食堂不錯,其實當時在潤迅的食堂真的很好喫,潤迅集團包括呼叫中心的 Call 臺小組在內有 7000 名員工,是個三班倒的文化,早上有牛奶,每日有靚湯甚至還設有清真餐。小林記得當時公司每個月給員工打 100 塊錢到卡里,每餐大概只要花 4 塊錢,基本上一個月花不完。

馬化騰是個空格黨

在源代碼文件中,小林注意到了 pony ma(馬化騰)寫的註釋,除了常見的版本號、時間和名字等更新信息外,上面還有提醒其他程序員的注意事項,如:不要用 Tab 做代碼縮進,要用 3 個空格。要知道縮進和對齊這個梗是程序員圈子裏一直喋喋不休的爭議,有意思的是馬化騰顯然也是個“空格黨”。

MySQL & Oracle 數據庫

前面說到代碼問題,潤迅當時是 Oracle 數據庫的金牌合作伙伴,很多重要的資料都存諸在 Oracle 數據庫上,包括新潤迅的百特門業務,基本上也是 Solaris + Oracle。這裏又有另一個趣事,其實網頁版尋呼業務的後臺使用的是 MySQL 數據庫,但是錯誤信息的函數卻返回了諸如:“Can't connect to Oracle ...”這樣的提示。

這種代碼的產生有兩種可能,一種純粹是爲了面子,寫着昂貴知名的 Oracle 數據庫比免費開源的 MySQL 數據庫更有面子;另一種可能是這個函數來自其他歸檔,從某個連接 Oracle 數據庫的函數庫上修改而來,所以返回了 Oracle 而非 MySQL,當然具體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可是誰又能想到多年之後 MySQL 真的被 Oracle 收購了呢?

企鵝的出處

前面說到同時期有很多即時通訊軟件,其中有一款叫 OMMO 的做得很不錯,小林的好朋友兼老同事 dodo(祝軍)參與了那次創業。小林也差點被拉入夥,不過倒不是因爲 dodo,主要那時候還不認識 dodo,後來做DoNews的時候才認識了 dodo,小林是DoNews第一版的開發者,而 dodo 則是DoNews的首席設計師。

拉小林參與的那個人叫 koke(孫潔鳴),早期應該是深圳萬用網(或者是龍脈)的某任站長或網管,那時候懂美術和網頁設計的人通常被稱爲站長,尤其是網站的電子郵箱聯繫人寫着“WebMaster”的時候,小林對 koke 是站長的印象可能與此有關。

koke 和另一個創始人 com(譚靖恆)都曾在潤迅工作過,小林和他倆都有接觸,有一定的合作基礎。其實 koke 也算是和騰訊有過很深淵源的人,koke 應該是騰訊創始團隊的前6個人,最早設計的企鵝形象就是出自 koke 之手。不久 koke 和 com 自立門戶出去做了 OMMO,聽說拿了兩三百萬美金,比騰訊當時融的錢還多。

文賽OMMO

當時挖小林的原因倒也很簡單,koke 認爲小林在 Web 開發方面的經驗很豐富,而 OMMO 的規劃是網頁端(Web)和客戶端(Client)一樣重要。不像騰訊早期只側重客戶端,且後臺都是基於 FastCGI 開發效率不高。直到很晚才推出 QQ.com 門戶網站,那又是小林另一個潤迅的老同事 cindy(翟紅新)在騰訊負責過的項目。

北漂

在 2000 年納斯達克崩盤之前,.COM 概念很火到處都聽到融資成功或上市成功的消息,互聯網公司挖人的時候流行 Double 一下,在你原來的薪水上直接翻一倍,挖人的時候應該說很有誘惑力,有時候甚至還能給到 Treble(Triple)的可能。

不過小林當時在潤迅發展得還不錯,成長的很快,也不想太浮躁,所以就沒有選擇跳槽。再者 OMMO 和OICQ一樣都在深圳,而小林卻想在北京發展,在潤迅有調到北京潤迅研發中心工作的機會,在北京住房免費還有外地補助。

雕刻大師 & 電影編劇

雖然沒有去成 OMMO,後來認識 dodo 後還用過 OMMO 的產品,其實當時 OMMO 的產品不論是客戶端還是網站都不比當時的OICQ差,既有錢產品和技術又不錯,真算得上OICQ的頭號對手。只是聽說後來三個創始人意見分歧因而分家了沒有繼續下去,koke 後來回上海發展成爲一位雕刻大師,而 com 後來則活躍在影視圈,參與拍過一部電影叫《譚老闆》。

QQ號碼

正如前面所說,不少人堅守着ICQ和 MSN 多年,被 AOL(美國在線)收購的ICQ在線人數逐漸減少,那些顯示好友狀態的花瓣由綠轉紅。開始有人覺得OICQ用戶羣體相對幼稚,仍然堅持工作談論只在 MSN 上。隨着時間的推移,交換聯繫方式和談判業務大家更喜歡使用方便有趣的OICQ來進行,有句話套用在這裏特別合適:“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在QQ上,你卻在ICQ上”。

1999 年,小林的第零個OICQ號碼,最早通過潤迅的同事 cindy 向 pony 要一個 10xxx 的OICQ號,但不記得是她忘記了,還是小林忘記了,她說給過,可小林一直也未曾正式使用過,估計早就被回收了。後來 cindy 做完百特門項目,從北京回到深圳,並且從潤迅跳槽到了騰訊,曾經負責過騰訊網(QQ.com),前幾天還有兩位朋友回憶入職時由她面試的經歷,現任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祕書長等要職。

QQ短號91123和DoNews有關

2000 年,小林的第一個OICQ號碼和DoNews有關,作爲DoNews發起人的杜紅超手裏有兩個 5 位的OICQ號要送給小林和溫柔大盜(李彤),小林選了 91123,另一個號碼 90333 則給了溫柔大盜。這幾個號碼應該是前面提到的蔣濤找馬化騰要的,杜紅超自己則有個 10171 的靚號,這批ICQ的重度用戶終於開始轉用OICQ了,也即是更名爲QQ的即時通訊軟件。

馬化騰和 DoNews 網友玩殺人遊戲

2001 年初,小林的第二個QQ號碼依然和DoNews有關,馬化騰來北京參加DoNews網友聚會,那次活動在龍都賓館舉行。馬化騰代表騰訊帶來的禮物是送給DoNews網友們一千個 28888*** 開頭的QQ連號(28888000 ~ 28888999)。晚飯結束後在天極網位於紫金大廈的辦公室,馬化騰和DoNews的網友們一起玩殺人遊戲打成一片,同樣作爲DoNews發起人的小林自然也參與其中。

QQ 靚號 28888888

那時候作爲DoNews發起人的劉韌不怎麼使用 QQ,自己倒有一個老號碼上面還有不少朋友,所以對靚號也沒有什麼感覺,就把原來保留的靚號 28888888 給了小林。類似級別的靚號 IT 圈的大衆偶像,中國第一代程序員 WPS 作者求伯君也有一個,具體號碼是什麼在此不便透露。

服務器問題創始人親自出馬

和這批號碼有關的還有一件趣事。因爲分配號碼的人有好幾個,所以哪些號已經送出去,哪些還沒有送出去,誰也說不清楚。只能通過是否可以登錄來判斷。另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是查一下QQ號碼對應的名稱有沒有被修改,默認爲“ - ”即減號通常表示沒有人使用,除非是“這個人很懶,什麼都沒有留下”。

小林爲了統計分配情況,於是便三兩下用 Perl 語言寫了一個腳本程序批量查詢哪些號碼已被使用,很快小林被 pony、tony 和 daniel 等好幾個 1000x 的號碼加爲好友。因爲騰訊的服務器瞬間訪問量太大而引起了注意,根據號碼段確認了和DoNews有關,就找上小林來了解情況。爲此 pony 交代 tony 和 daniel 把這一千個號碼的狀態信息,從數據庫後臺直接一次性導出文本文件給小林。

從Foxmail、QQmail 到 WeChat,

張小龍的使命自始自終都在做電子郵件。

在微信成名之前,張小龍不像今天在網上如雷貫耳,影響力只限於軟件界。小林曾在 CSDN CTO 組織的移動開發者俱樂部做過一次有關Foxmail和張小龍的案例分享,講到Foxmail兩次被收購的故事和一些有關產品創意的啓發,當時分享的主題叫《創意爲什麼》,活動的組織人是後來創辦深圳灣硬件社區的 Shining(炫姐姐)。

張小龍和Foxmail被博大收購

張小龍和他的Foxmail以 1200 萬元的價格被博大公司收購。據說促成此次收購的推手是 Fishman(吳錫桑),他是DoNews第二版開發團隊的幕後老闆,其時剛離開爲網站提供建站軟件的仙童數碼,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圖形 MUD 遊戲的天夏科技,不久又把公司賣給了網易。而DoNews第三版開發團隊的幕後老闆則是 CSDN 和《程序員》雜誌的蔣濤,雖然這貌似是個題外話,但是其中有着各種牽連。

爲Foxmail指一條前(錢)路

2000 年 11 月,小林在《程序員》雜誌試刊上看到一篇《Foxmail命運備忘錄》的報導,便在DoNews上發表了一篇題爲《爲Foxmail指一條前(錢)路》的評論,一口氣提了七八個建議,被中國共享軟件出海第一人周奕視爲做軟件產品的好料,並預言小林前途無量,CSDN CTO 俱樂部負責人閆輝開玩笑說:“小林,先割給我一塊肉,到時候我去賣錢”。

中國共享軟件及自由軟件頒獎大會

小林、華軍(軟件園)、洪以容(網絡螞蟻)、馮志宏(追捕)、劉虎、小輝、陳虎(智能五筆)

2001年3月底,CSDN 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首屆中國共享軟件及自由軟件頒獎大會》。第二天小林和張小龍等軟件作者一起參加了 CSDN 組織的在十三陵附近九華山莊的交流活動,當時召集了很多優秀的軟件開發者。小林除了作爲DoNews第一版開發者的身份參加,本職在恆基偉業作高級軟件工程師,爲商務通掌上電腦開發應用,建議大家關注掌上電腦和智能手機的發展趨勢,當時基於 Palm OS 和 WinCE 的軟件開發商業收益甚至不比電腦軟件差。

切磋技術

在往返活動的大巴中,一起切磋交流技術話題。當時小林認爲新電子郵件協議應該考慮支持二進制附件,甚至採取壓縮協議以減少存諸體積和提高傳輸效率,爲了表達舊電子郵件協議比較臃腫略微誇張的提了一句“Base64 編碼會讓文件體積變大將近一半”,張小龍當即很嚴肅的回答說:“沒有,也就膨脹 30% 左右吧!”,這就是小林對張小龍的印象,面對技術問題,態度非常嚴謹,大概也和馬化騰一樣都是空格黨吧!

程序員廣東派

“程序員廣東派”(從左到右)

網上流傳過張小龍早期的幾張照片,就是由小林的照相機拍的,當時張小龍、吳錫桑、鄧世強(萬能五筆)、岑紹輝(奇兵軟件)、蔡旋(超級兔子、安兔兔)和小林(DoNews)都是來自廣東的開發者,在一起還拍過一張合影稱爲“程序員廣東派”,就是本文的插圖。其實也是後來才知道,他只是在廣州生活了多年的湖南人,張小龍不是廣東人。

Bigfoot

很多人以爲QQ郵箱一直都像今天這樣,是由張小龍帶領團隊做的,其實QQ郵箱經歷過兩三次大變革,聽小林給你講講這裏面的奧祕。對於互聯網老兵來說,可能還會記得以前有個叫 Bigfoot 大腳電子郵件轉發服務曾經很流行。也許現在的人可能會奇怪當初爲什麼會存在純粹的電子郵件轉發服務這樣的需求?如果這幾年關注過比特幣和中本聰的人,就會理解電子郵箱別名的重要性。

Hotmail

早期很多人沒有特別穩定的個人電子郵箱,大多數人使用學校、公司或者 ISP(接入服務商)分配或者贈送的電子郵箱,由於工作或者生活環境發生變化都會受到影響,因此有一個相對固定或者爲了隱藏身份時方便使用的電子郵箱就非常有必要。也有不少人使用 Hotmail 或網易的電子郵箱,其中 @yeah.net 最早也只是提供電子郵件轉發服務。

[email protected]

第一代QQ郵箱,其實是和 Bigfoot 類似的電子郵件轉發服務,你需要有自己的個人電子郵箱,騰訊只提供電子郵件轉發服務,當時採取一個簡單粗暴的方法,每個QQ號碼對應一個電子郵箱地址,不能設置自己的電子郵箱別名,和潤迅曾經給尋呼用戶免費分配電子郵箱“百萬移民大行動”相似。

這個以純數字作爲名稱的QQ郵箱特性,還曾經出現過一個小漏洞,小林除了可以給自己的 [email protected] 發送郵件之外,還可以給 [email protected] 到 N 個前置 0 開始的郵箱地址發送郵件,很顯然系統在接收郵件的時候,把 @ 前面的數字做了一個強制類型轉換,不過這個 BUG 並無大礙。

[email protected]

第二代QQ郵箱的推出,依然和張小龍團隊無關。在正式推出新QQ郵箱之前,大概有個幾天的預註冊期,這種灰度測試的文化在騰訊中似乎根深蒂固,據說當初的企鵝形象就是由網友們投票的結果。

小林自己成功預註冊了 [email protected] 電子郵箱別名,但無法註冊到 [email protected] 電子郵箱別名。於是小林找了已經加入騰訊的老同事 cindy 幫忙保留了 [email protected] 電子郵箱別名。此後小林收到過不少封發給 [email protected] 的電子郵件,猜測可能是新的郵件系統合併了騰訊的員工電子郵箱和電子用戶郵箱,也可能是對方誤以爲 @QQ.com 和 @tencent.com 都是騰訊又或者是記混了,總之具體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Foxmail再次易主,

張小龍加入騰訊接手QQ郵箱。

第三代QQ郵箱,直到 2005 年Foxmail再次易主被騰訊收購,張小龍和他的團隊才正式加入騰訊並接管了QQ郵箱,開始了他在騰訊的職業生涯。張小龍的團隊接手後,推出了大家相對熟悉的可換膚的簡約、商務風格的QQ郵箱,同時滿足了年輕人和商業人士的選擇,短時間就讓QQ郵箱用戶提升了一個數量級。

微信就是第四代QQ郵箱

第四代QQ郵箱,這個時候你心中大概會冒出一個疑問“還有第四代嗎?”,告訴你還真是有,做Foxmail出身的張小龍,那種對電子郵件的情結,這輩子想甩也是甩不掉的,做電子郵件這就是他的使命。

微信,顧名思義,

移動互聯網時代“小的信“件”。

張小龍加入騰訊 6 年後推出的微信,本質上還是一個電子郵件客戶端,只是讓人看起來像個即時通訊軟件罷了。仔細思考一下名稱便可得知,微信的“微”字可能受到同時期微博等產物的影響。而“信”除了是“信息”、“短信”等意思外,也可以是電子郵件裏“信件”的意思,也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電子郵件,在微信剛推出時小林曾想過一個近似的名稱叫“微郵”,好像 21CN 有個手機郵件客戶端也叫微郵。

“羣聊”本質上是“郵件討論組(Usenet newsgroup)

如果你再仔細思考一下,會發現“羣聊”本質上就是電子郵件討論組。曾有一家叫 Deja 的新聞組歸檔被 Google 收購,後來成爲 Google Groups 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最早出現在互聯網上的新聞組。國內因爲忌諱新聞這兩個字通常都叫論壇,用過傳統 BBS 的互聯網老兵可能會記得那段歷史,可以使用遠程終端登錄後聯機使用,有的還支持 NNTP(網絡新聞傳輸協議),可以使用 Internet News 等郵件客戶端訪問,有的還可以通過 Web 的方式訪問,其實 Google Groups 現在依然支持郵件和 Web 同時訪問,不過似乎只從 Usenet 同步信息而不再提供 NNTP 服務。

“訂閱號”的本質是“郵件列表(Mailing List)

然而革命性的“訂閱號”,本質上也是“電子郵件列表”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有些人舉例說訂閱號像 RSS(簡易信息聚合)協議,其實不盡然,RSS 內容通常來自第三方內容提供商而非平臺,即使是 Google Reader 那種耦合的訂閱關係也非常薄弱。而在更早之前的電子郵件列表,纔是真正意義上的訂閱服務,國內有家叫索易電子雜誌曾經提供過類似服務。我們現在日常接收的各種單向不可回覆的會員折扣信息等 EDM(電子郵件營銷),就是這種看似古典互聯網背後的技術邏輯依然行之有效的原因。

微信就是一款電子郵箱應用

如果你不明白這看似複雜的技術邏輯也沒關係,小林來給你舉個例子,你稍微留意一下,特別在網絡條件不好的時候,打開微信時,標題欄上面會顯示:“微信(未連接)”、“連接中…”或者“收取中…”等狀態,這恰是一個電子郵件客戶端完整的業務邏輯。Bingo,現在你能理解微信其實就是一個閉環的超過 10 億用戶的第四代QQ郵件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