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大权在握,皇帝不可能一直保持冷静,毕竟他是人,也不是机器人。所以很多时候都会超然法度,做出一些糊涂事,这些事都被正直的史官一一记录,让皇帝本人十分尴尬,又不能责骂史官,更不能要求看看史官的记录。

说起史官最著名的便是司马迁了,世人提起司马迁,不仅对他忍辱负重的性格感到敬佩,还对他发愤图强,坚持己见的执着而感动。

众所周知,司马迁曾遭受过宫刑,历史记载是因为司马迁帮李凌辩护触怒了皇帝,结果遭到极刑惩罚,宫刑除了要遭受身体上的疼痛以外,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折磨。

在那个注重名节的年代,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遭此劫难,被视作是奇耻大辱,遭受宫刑以后继续活在世上,会被人当做贪生怕死的小人。

越是千古一帝,越是怕一种官,没多少实权,却能让皇帝被后世辱骂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以后也曾一度沉沦,不过他没有选择以死明志,而是继承父亲的志向,忍辱负重留下了传承千年的名作《史记》,司马迁也成了后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汉武帝在位期间贡献卓越,但是晚年也有了许多不良嗜好,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是否会如实记载汉武帝的功过是非呢?其中又有没有掺杂些许个人恩怨呢?史官并不好做,除了那些阿谀奉承,一味讨好皇帝的人,大多数史官都会秉持公正,一方面要避免触怒皇帝引来杀身之祸,另一方面也要遵从真实情况记载,如何处理好这种平衡才是史学家最难做的地方。

皇帝做久了会对权力产生极大依赖,如何能一直待在皇帝宝座上呢,这个就需要拼智慧、拼体力、拼寿命了?于是乎许多皇帝追求长生,迷信不死丹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大多数皇帝都想长生不死,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汉武帝宠信方士,建造鬼灶,后世许多学者认为,身为臣子却公开指责帝王,是大不敬的行为。

越是千古一帝,越是怕一种官,没多少实权,却能让皇帝被后世辱骂

司马迁在写到汉武帝的时候,详细记载了汉武帝的生平事迹,大部分都是信奉鬼神,祈求长生之事,何况汉武帝统治后期,穷兵黩武,因为巫蛊之祸,大肆屠杀忠臣良将,成了一生的污点,尤其是对待司马迁的问题上,使得汉武帝备受争议。

追求长生并不是汉武帝一个人的特权,历史上汉武帝一直被视作是可以比肩秦始皇的存在,两人都给封建王朝留下了众多传承千年的制度,而且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秦始皇也曾追求长生,派出众多方士出海求药。

对于秦始皇的这些“错事”,司马迁用了大量篇幅渲染,显然有“指桑骂槐”的嫌疑,因此很多人认为,司马迁在心底还是存在仇恨的,作为一个记载历史的人,既不能对强权低头,也不会在其中夹杂个人情感,对于这些记载,大部分都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司马迁将汉武帝的这些过失放大呈现给世人,的确有些不妥。

越是千古一帝,越是怕一种官,没多少实权,却能让皇帝被后世辱骂

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分了许多门类,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帝王本纪了,司马迁所要做的就是如实的记载帝王的一生,功过得失均不能遗漏,只有这样才能给后世留下真实可靠的资料,然而翻阅《孝武本纪》,大量篇幅却都在说汉武帝的过失。

只从这里看的话,汉武帝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昏君,司马迁讽刺其昏庸无道,信奉鬼神,对于大兴土木的情况更是严加批判。

汉武帝统治前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他给了一个族群自信,将国号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名字,亲手创建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公元前90年,汉武帝深切反思自己的行为,认为自己给百姓造成了重大苦难,以帝王身份忏悔,出台《轮台罪己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面过错的帝王。

汉武帝不被专制体制限制,敢于摒弃正统,容纳有才华的“异类”,然而晚年的汉武帝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执政风格,为了寻求不死药,大力提拔方士。

越是千古一帝,越是怕一种官,没多少实权,却能让皇帝被后世辱骂

据说曾经有一个名为少君的方士,说道只要皇帝诚心向上天祷告,一定会等来仙人,仙人法力无边,能延年益寿,作为一代帝王早已经享惯了荣华富贵,天底下除了长生再也别无所求,汉武帝自然动心了,想要试一试。

听信方士言论,被长生冲昏了头脑,知道皇帝迷信以后,一时间涌现出了众多法力高强的“能人异士”,汉武帝宠妃去世以后,日日思念十分痛苦,此时一个人出现说自己能召唤魂魄,汉武帝急忙请来入宫施展法术。

只见方士在大殿内掐诀念咒,燃放了许多烟雾,隐约当中汉武帝看到了宠妃的影子,汉武帝十分欢喜,认定此人本事极大,自此之后加官进爵,日子过得好不快活,现在看来只不过是障眼法而已,在两千多年的古代却引起了巨大轰动。

越是千古一帝,越是怕一种官,没多少实权,却能让皇帝被后世辱骂

纵观整个封建王朝也没有完美的帝王出现,正如没有完美的人一样,身处那个位置,任何一点小细节都会被无限放大,现在看来汉武帝的功劳要远大于过错,执政期间平定匈奴,独尊儒术,让孔孟之道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命人开创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同时将中原王朝的先进文化远播世界。

以和平手段解决藩王问题,避免出现了内部混乱,这些统统都是汉武帝在位期间留下的丰功伟绩,不过司马迁作为史官,却用了大量篇幅去声讨汉武帝的罪行,想来内心还是充满怨恨之情,这些都能体谅,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在身心遭受巨大摧残以后还能做到心如止水,公平公正的去夸赞仇人。

参考资料:

【《史记·今上本纪》、《孝武本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