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帝王的成功,无非以下几点:一是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韧的毅力,不为一时得失而迷惑;二是要有卓越的见地,即超乎常人的政治眼光;三是有识人之目与驭人之术;四是要有容人之量和纳贤之德。前三种是个人硬件问题,即人的思想、能力、水平等问题,唯独第四种是个人软件问题,即个人的胸怀、修养问题。纵观历史,能做到前三种的人并不在少数,而最后一种人人都能做到,但真正能做好的世上又有几人?其根本原因在于难以战胜克服自己的弱点。

唐太宗登基后论功行赏,诸将争功闹不停,淮安王第一个跳出来不服

唐太宗历来被认为真龙天子,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究其原因,除了有高远的志向以外,任人唯贤海纳百川的胸怀,明察是非的见识,多谋善断的性格,知错善改的气度这些优良品质造就了一代明君。

下面的故事足以佐证唐太宗能成为一代明君的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亲自拟定了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封邑,叫陈叔达在殿下唱名宣示给大家,并诚恳地说:“我拟定你们的功赏,可能有不恰当的,应该各自谈。”随即殿下乱哄哄闹个不停,唐太宗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首先表态,说:“臣在关西举兵,第一个响应起义的大旗。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专靠耍笔杆子,功劳竟在臣之上,我心里不服气。”唐太宗说:“叔父虽然首先响应起义举兵,大概是为了免祸。后来窦建德吞并山东时,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度叛乱来攻,叔父又被打得望风而逃。而房玄龄等人如同张良一般运筹帷幄,坐在那里就安定了天下,论功行赏,本该就在叔父前面。叔父是本王至近的亲人,对于您,我还有什么可以吝啬的!只是不能凭私情而随便封赏罢了。”诸将听了,都是心悦诚服,说:“皇上如此公道极了,即便是对淮安王也没有私心,我们难道还敢不安分吗?”

唐太宗登基后论功行赏,诸将争功闹不停,淮安王第一个跳出来不服

还有一事足以证明唐太宗海纳百川般的胸怀。

隋末,王世充之子王太镇守洛阳,聘请邓世隆为座上宾。邓世隆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而且又非常讲究恩义,为王太极其器重。唐太宗率军攻打洛阳时,派人送信劝降王太,王太命邓世隆代写复信,拒绝投降,邓世隆不仅写了复信,还在信中赞美王世充圣明而有天子威仪,对高祖、太宗多有贬斥乃至辱骂之辞。唐太宗平定洛阳后,邓世隆深知为王太写给唐太宗的复信有言过其实之处,闯下杀身灭门之祸,于是改名换姓,自此逃到白鹿山归隐,自称隐玄先生。

唐太宗登基后论功行赏,诸将争功闹不停,淮安王第一个跳出来不服

贞观初年,唐太宗慕其文名,遂派出专使去征召他,拜他为国子主簿,与崔仁师,慕容善行等人一起任修史学士。邓世隆虽应召任职,但因过去冒犯唐太宗的旧罪,使他终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唐太宗知道后专门派宰相房玄龄安抚他。房玄龄向邓世隆传达唐太宗的话道:“你当年替王太写复信,出言不逊,确定应从重处罚,但那时各为其主,跖犬尚且吠尧,这是人之常情,哪有你的过错?当下天子正是用人之际,还能追责平民百姓过去犯下的罪过,你应该安心供职,用不着心怀恐惧,皇上不会把你的旧罪放在心上,皇上还要我转达你,他没有关心到你,使你终日忧虑,他感到十分不安,这是他的过错。”

邓世隆听了,万分感激,急忙叩头谢恩。邓世隆的同僚、亲友、家属听说了唐太宗的话,也都深为太宗的宽宏大度所感动,尤其是那些当初反对过他的人,听说了后就更加安心地为唐朝服务,于是,经过多年征战的混乱局面遗留下的矛盾渐渐解决了,人心也很快收扰了起来,唐朝也慢慢繁盛起来了。

唐太宗登基后论功行赏,诸将争功闹不停,淮安王第一个跳出来不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