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帝王的成功,無非以下幾點:一是要有遠大的志向和堅韌的毅力,不爲一時得失而迷惑;二是要有卓越的見地,即超乎常人的政治眼光;三是有識人之目與馭人之術;四是要有容人之量和納賢之德。前三種是個人硬件問題,即人的思想、能力、水平等問題,唯獨第四種是個人軟件問題,即個人的胸懷、修養問題。縱觀歷史,能做到前三種的人並不在少數,而最後一種人人都能做到,但真正能做好的世上又有幾人?其根本原因在於難以戰勝克服自己的弱點。

唐太宗登基後論功行賞,諸將爭功鬧不停,淮安王第一個跳出來不服

唐太宗歷來被認爲真龍天子,後世對他的評價極高,究其原因,除了有高遠的志向以外,任人唯賢海納百川的胸懷,明察是非的見識,多謀善斷的性格,知錯善改的氣度這些優良品質造就了一代明君。

下面的故事足以佐證唐太宗能成爲一代明君的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論功行賞,親自擬定了長孫無忌等人的爵位、封邑,叫陳叔達在殿下唱名宣示給大家,並誠懇地說:“我擬定你們的功賞,可能有不恰當的,應該各自談。”隨即殿下亂哄哄鬧個不停,唐太宗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首先表態,說:“臣在關西舉兵,第一個響應起義的大旗。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專靠耍筆桿子,功勞竟在臣之上,我心裏不服氣。”唐太宗說:“叔父雖然首先響應起義舉兵,大概是爲了免禍。後來竇建德吞併山東時,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度叛亂來攻,叔父又被打得望風而逃。而房玄齡等人如同張良一般運籌帷幄,坐在那裏就安定了天下,論功行賞,本該就在叔父前面。叔父是本王至近的親人,對於您,我還有什麼可以吝嗇的!只是不能憑私情而隨便封賞罷了。”諸將聽了,都是心悅誠服,說:“皇上如此公道極了,即便是對淮安王也沒有私心,我們難道還敢不安分嗎?”

唐太宗登基後論功行賞,諸將爭功鬧不停,淮安王第一個跳出來不服

還有一事足以證明唐太宗海納百川般的胸懷。

隋末,王世充之子王太鎮守洛陽,聘請鄧世隆爲座上賓。鄧世隆是個很有才華的人,而且又非常講究恩義,爲王太極其器重。唐太宗率軍攻打洛陽時,派人送信勸降王太,王太命鄧世隆代寫覆信,拒絕投降,鄧世隆不僅寫了覆信,還在信中讚美王世充聖明而有天子威儀,對高祖、太宗多有貶斥乃至辱罵之辭。唐太宗平定洛陽後,鄧世隆深知爲王太寫給唐太宗的覆信有言過其實之處,闖下殺身滅門之禍,於是改名換姓,自此逃到白鹿山歸隱,自稱隱玄先生。

唐太宗登基後論功行賞,諸將爭功鬧不停,淮安王第一個跳出來不服

貞觀初年,唐太宗慕其文名,遂派出專使去徵召他,拜他爲國子主簿,與崔仁師,慕容善行等人一起任修史學士。鄧世隆雖應召任職,但因過去冒犯唐太宗的舊罪,使他終日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唐太宗知道後專門派宰相房玄齡安撫他。房玄齡向鄧世隆傳達唐太宗的話道:“你當年替王太寫覆信,出言不遜,確定應從重處罰,但那時各爲其主,蹠犬尚且吠堯,這是人之常情,哪有你的過錯?當下天子正是用人之際,還能追責平民百姓過去犯下的罪過,你應該安心供職,用不着心懷恐懼,皇上不會把你的舊罪放在心上,皇上還要我轉達你,他沒有關心到你,使你終日憂慮,他感到十分不安,這是他的過錯。”

鄧世隆聽了,萬分感激,急忙叩頭謝恩。鄧世隆的同僚、親友、家屬聽說了唐太宗的話,也都深爲太宗的寬宏大度所感動,尤其是那些當初反對過他的人,聽說了後就更加安心地爲唐朝服務,於是,經過多年征戰的混亂局面遺留下的矛盾漸漸解決了,人心也很快收擾了起來,唐朝也慢慢繁盛起來了。

唐太宗登基後論功行賞,諸將爭功鬧不停,淮安王第一個跳出來不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