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羅振宇 排版:海明心理

給予有邊界的獎勵,不給懲罰性的限制

我們讓孩子愛上學習,還有什麼辦法?還有什麼可以向遊戲學習的呢?就是關於懲罰和獎勵。

你發現過沒有?遊戲從來不懲罰人,從來不會因爲這個大boss沒有打過,這一關你沒有過去把你那個法寶箱裏的工具裝備給你搶走一些,不會的。爲什麼?因爲人受不了那種挫敗感

你可能聽說過一句話,“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句話不見得對。但是它的反面“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一定是懲罰出來的。”

我覺得這句話一定對。我在這裏並不是說你完全不該管教孩子,有的時候犯了一些錯讓他回到自己屋裏反省幾分鐘那還是必要的。但是我們這裏特指的是所有和學習有關的行爲,你都不應該去懲罰他。

這聽起來好像是大白話,但是背後的機理是什麼?因爲我們人的大腦啊,說實話是個糊塗蟲,任何聰明人的大腦都是糊塗蟲。它糊塗在哪?就是它感知這個世界,是一連串感知,是打包感知的。

我們大人經常會有一種思維方式,叫就事論事。你語文考得好,我不是表揚嗎?你數學考得不好我才批評你。但是孩子跟我們大人是一樣的,他是打包記憶的。他不會記得是因爲這道題錯了,是因爲這個知識點我不會,你批評了我。他感受到的是——我的學習行爲正在被懲罰。

下面我要說的這句話值得電視機前的父母們掏出小本把它給記下來,因爲太容易犯這個錯誤了,這句話是:“你以爲你懲罰的是某個錯誤的點,但是結果呢,你懲罰的是整個行爲。”你看,是不是我們經常容易犯這個毛病啊。

聽到這兒我估計有些觀衆已經覺得很困惑了,那麼有些小孩子的行爲,它確實不像話啊,難道我就不能以某種方式懲罰他一下嗎?其實不是能不能,是沒有必要。我接觸教育學這門知識啊,我覺得其實講的最最精彩的一個詞,叫溫和的堅定。我打個比方,比如說在一個公共場合,比如說商場吧,有一個小孩子,大哭大鬧。她就是要買某一項玩具,雖然你知道家裏已經有很多了,她就是要買,各種鬧。家長應該怎麼辦?

成人世界有一句話,叫說着說着就急了。這個時候兩個方法都不對,第一,罵他,訓斥他,不給買第二,妥協,給他買。這就是人自以爲的兩種選擇,就是戰或者逃:要麼鬥爭,要麼逃避。

它有沒有可能存在第三種選擇呢?有的啊。這個時候你應該蹲下來,用眼睛平視TA,不管TA怎麼鬧,用小小的聲音,請注意,用小小的聲音,跟TA說:“寶寶,你是不是感覺不舒服呀?家裏已經有很多了這樣的玩具了呀,咱們不在公衆場合鬧好不好,咱們回家一起去玩玩具好不好?”你放心,只要這樣溫和而堅定的語氣,你會迅速讓孩子的情緒平復下來。請注意,重要的不是你跟TA說什麼,而是你的這種溫和而堅定的語氣本身就在影響TA。

所以我們家長和孩子在面對衝突的時候怎麼辦?

你不要根據孩子話語的內容去跟他博弈,這個東西要還是不要,作業做還是不做,明天上學去還是不去,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情緒來反過來領導他的情緒。這是遊戲給我們的智慧,當然,下一個問題又出現了:那孩子有一些負面的行爲,我總該拿他有點辦法吧?辦法很簡單,學習遊戲啊!

有一個遊戲策劃師叫喬治王,他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很有方法。他說遊戲所有的獎勵,本質上都是有邊界的。比如說獎給你一個什麼裝備,這個裝備發揮作用是在特定情況下,而且一定是你做出了什麼努力,給你一個什麼獎勵,而這個獎勵只能用幾次對吧?是有邊界的。

什麼叫設邊界?比如說今天這個鋼琴,這幾個小節你要是練好了,你的老師要是誇獎你,獎勵你玩手機一個小時。你看,這就是邊界。如果這次期末考非常好,這個遊戲機的使用權你可以擁有一個月,這叫有邊界。我們得到APP有一位老師,財新的總編輯王爍,他其實是一個非常棒的育兒專家,他自己一雙兒女,姐姐和弟弟,他就有一個方法,就是每年給這孩子一千塊的基金,請注意不叫零花錢,是基金。

你自己決定花,但是每次花都要跟爸爸媽媽商量,比如說上了餐館你非要點一個菜,但是結果你自己也沒喫了,這個菜自己買單,在這1千塊的基金裏出;你要買什麼,爸爸媽媽同意,但是這不屬於家庭的正常支出,在這1千塊裏出。

當然這個基金可以獎勵,比如當姐姐的給弟弟講了個故事,獎勵50元。所有的錢也好遊戲也好,手機也好,當它有了邊界的時候,它就不意味着這個人被獎勵的行爲脫出了控制,這個獎勵因爲它有邊界,所以它只是對一種良好行爲的反饋。

這是我們向遊戲批判性地學習的第二招叫“不給無邊界的獎勵,也不給剝奪性的懲罰。”

好,這就是我們要向遊戲學習的兩個最最精彩的方法。一個是反饋,一個是獎勵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