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本報記者 孟揚

“下一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要向金融機構賦能,改變目前金融機構單一的服務方式,滿足多元化的需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3月4日在政協經濟界別駐地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不久前就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舉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深化對國際國內金融形勢的認識,正確把握金融本質,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爲全國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金融機構是提供高質量金融供給的一個載體。目前來講,中國仍然實行分業經營,但是老百姓的需求已經是混合多種需求了。”李曉鵬認爲,下一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要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混業經營。

李曉鵬進一步表示,新的金融控股公司管理辦法即將出臺,只要制度框架和監管制度到位,金融機構會像“金融百貨公司”一樣提供多樣化的金融供給,去滿足需求側多樣化的需求。政府部門提出的“最多跑一次”,也可以在金融系統實現。

“在整合消費需求、提供一攬子服務方面,光大集團進行了積極探索。比如,光大集團提供了旅遊、醫療行業等方面服務,去年底還啓動了光大超市,通過O2O的形式提供線下和線上服務。”李曉鵬介紹說。

在金融對外開放方面,李曉鵬認爲,目前金融對外開放空間很大,主要帶動力量有“一帶一路”等。“‘一帶一路’沿線金融服務需求很多。光大集團主要是三條線,第一條線是進一步推動金融的對外開放,特別是“一帶一路”和中東歐新興發展經濟體,佈局金融網點;第二條線是圍繞光大集團的環保產業;第三條線是讓光大集團在旅遊和健康方面的金融服務‘走出去’。”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同樣關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楊偉民表示,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目前間接融資佔比太大,這是金融適應實體經濟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次是金融體系本身也要調整,目前大型金融機構貸款佔比較大,應該發展服務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

“有些銀行爲了擴大發展就跨區域運營,很多會脫離原本主業。”楊偉民直言,當地經濟多大,金融就發展多少,兩者之間互相適應,不能泡沫式發展。城商行、農商行要聚焦主業、迴歸本源,更多地爲當地企業服務,爲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則認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利用金融科技增強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也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未來要推動金融科技的廣泛運用,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金融科技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