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期4天的雲棲大會,高達12萬人次參會者,讓這座小鎮顯得熱鬧又喧囂,每天早上7點15,都會有數輛滿載着全國數百名的媒體人的大巴,從幾十公里外的酒店趕往到小鎮——很難想到,5年前首次在雲棲小鎮舉行的阿里雲開發者大會,簡陋的就像在農村搭的戲臺子,臺下擺了幾百個摺疊椅子,沒有豐富的展廳和搭售的周邊,連主動過來的媒體都不多。

從2009年至今,阿里雲也即將來到十年的關口,在爭議中從無到有的這朵雲,深刻地改變了中國IT行業的歷史,而現在,他們正希望以杭州爲起點,去改變整個中國。在雲棲大會的開始,阿里雲總裁胡曉明播放了視頻《新杭州故事》,各行各業人的生活因他們不知道的阿里雲而變得便利——對參與建設阿里雲的人來說,又會有哪些變與不變?

跋涉“無人區”

“我曾經認爲雲計算是十分苦逼的。”

作爲從開始就參與的老人,阿里雲技術研發總經理蔣江偉還記得,在大概2009年的時候,他的leader對他說,沒什麼可以被他們直接參考的了,往前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創新。技術問題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阿里特定的業務問題,每一次在數據量和交易量上的再攀高峯,都意味着新的難度,對阿里雲的工程師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無人區”。

阿里雲技術研發總經理蔣江偉

而在這個過程中,摔打踩坑都是家常便飯,胡曉明當時在做金融小貸,“恰逢其時”的成了阿里雲最早的客戶,有了一段算不上愉快的經歷——他時常把飛天操作系統的工程師“抓”去辦公室修bug,改不好就不準回去。可怕的是,當時阿里雲幾乎每天都出bug,甚至到一晚出現幾十次問題,阿里雲和後來網商銀行這兩個後來阿里系重要的版塊,在互相成就之前卻是狼狽的“相濡以沫”。

同樣不滿的還有不少像蔣江偉這樣來自電商部門的工程師,原本是集團收入的貢獻者,來到阿里雲後卻每天要面對出bug的窘境,壓力之下,很多人選擇了離開,其他部門也都覬覦着阿里雲的技術人才和質疑着其價值,王堅博士公開的數次流淚,成了當時窘境的最真實的註腳。

雲梯之爭,是堅持阿里雲的飛天,還是用開源的Hadoop,也成了阿里巴巴重要的一次選擇。直到2013年8月,被寄予厚望和輸送了大量技術人才的飛天攻克了“5K”難題,讓一個集羣內多達5千臺計算機虛擬化連接,才真正奠定了阿里雲存在的意義,這時已過去了4年。

雲棲小鎮有一尊飛天5K紀念碑,刻着227個工程師和家人的名字,以及王堅的話:“一羣有理想的平凡人經歷了1757個日日夜夜,用生命和熱血寫成代碼,爲雲計算開啓了未來之勢。堅持你相信的,相信你堅持的。”這已經幾乎成爲雲棲小鎮的一個地標,不過在雲棲小鎮的博悟館裏,還有着另一個象徵着雲梯之爭結束的紀念,我特意去找到了這臺最後下線的Hadoop集羣服務器。中間偏上的位置,就是雲梯1隊Hadoop集羣的元老羅李(鬼厲)的名字,“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放在這裏,再適合不過了。

“我就是因爲看見了我才相信了,剛開始我也不相信的。” 蔣江偉覺得,王堅和那些從一開始堅持下來,留下來的人,纔是阿里雲飛天能真正做下來的原因,而在長期地堅持之後,他也看到了和相信了更好的未來。最初來自電商業務的工程師,積累了豐富的場景案例,艱難的磨合後,和雲計算業務像“雪跟水一樣互相的融化”。而從第一行代碼開始編寫,這些工程師對代碼的掌控力極強,反面的例證是,他們甚至提前就知道哪裏會出問題,什麼時候該去填坑了,這樣反覆打磨後,“每一行代碼都是值得被值得細細推敲的,都是金子,都是鑽石”,蔣江偉說。

在阿里雲進行的用戶調查中,穩定性是各項反饋中得分最高的,這是阿里雲工程師們多年來兢兢業業處理bug的成果,在雲棲大會的第一天,阿里雲秀了一場黑科技——專有云“破壞之旅”——在各種瘋狂的故障注入中,運行依舊維持穩定,從問題頻出到坦然秀肌肉,不變的是蔣江偉這樣堅持寫代碼的人,變得是更好的代碼。

“是不是一定要保留阿里雲?”

在陪伴阿里雲成長的人當中,胡曉明大概是最“無辜”的那個,只是因爲時間節點恰到好處,就成爲了悲情的陪跑,最後連自己也進去了。換位思考,可能他當時會有這麼一個想法——“爲什麼偏偏是我要用?”

和常年穿格子襯衫的王堅不一樣,胡曉明的風格是西服革履,“很高級”,很有金融圈的感覺。在一場媒體羣訪中,在場的其他受訪人,像阿里雲產品總監何雲飛,和一衆記者幾乎都是T衫長短褲的配置,讓他先開口自嘲“衣服不搭”。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

這個和工程師風格有點不搭的人,阿里雲最早的客戶,最多的抱怨者,卻一直頂住了業務上的壓力,在這條困難的路線上堅持了下來。雖然,在艱難的時候,他和馬雲在西湖邊散步也會問馬雲,是不是一定要保留阿里雲?——據稱不止一次,出於對自己業務負責的態度。

2014年底,胡曉明成爲阿里雲的總裁,在技術上逐漸成熟的阿里雲,也需要一位在商業上更具拓展性的領袖。金融背景、多年陪跑相愛相殺的胡曉明,無疑是合適的人選,阿里雲進入技術和商業雙重驅動的階段。

雲計算如果是水煤電,那這也該是一門賺錢的買賣。城市大腦、銀泰百貨、二維火、曹操專車、杭州銀行、蕭山國際機場、西奧電梯、吉利汽車、中策橡膠,在主論壇的演講上,這些最新的案例,幾乎覆蓋了所有的產業,雲計算的發源地互聯網產業自不用說,在最頑固的工業領域,阿里雲的平臺將近有15個垂直類的行業,僅在杭州就有200家制造業企業入駐。甚至於農業,在ET農業大腦,阿里雲也已經接入智慧農業生產。

和雲棲大會上技術爲主的內容不同,胡曉明被問到更多的是在戰略和商業領域,無論是全球化的拓展,還是作爲基礎底層,阿里雲與螞蟻金服、高德、AliOS等的合作。對今天有衆多板塊的阿里巴巴來說,板塊間協同以產生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才能提供更多的價值,也順接了阿里巴巴從C向B的轉型。

有趣的是,伴隨着階段性任務的改變,雲計算在中國從開拓到商業化,不變的胡曉明,卻從客戶變成了總裁——“天選之人”不外如是?

是個“好生意”

阿里雲專有云總經理馬勁在4年前加入了阿里雲,這個時間節點很有趣,雲梯之爭結束,技術逐漸成熟,商業化提上日程,蔣江偉和胡曉明經歷過的艱難時刻都被他避開了,當他看到阿里雲時,他看到的是一個“特別好的生意”。

2013年的雙11活動,淘寶天貓的支付達到了3.75萬筆每秒。看到這個數據,馬勁先是被震感,然後備受打擊,當時他正在IBM工作,爲工商銀行做交易項目,能做到的峯值還不到1萬筆每秒。出於熱愛技術的初心,他希望去能接觸的最先進技術的地方。

在IBM的4年多的時間裏,雖然也有優秀的產品和團隊,但他卻總覺得自己在做重複的事情,一個個類似的客戶項目,做大量的集成,裝硬件、裝軟件、寫應用系統再搞監控,讓馬勁覺得既複雜又效率低。

而云計算爲他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他開玩笑,以前要一個個客戶去賣、去裝,醒的時候才能賺錢,而阿里雲的客戶會自己上門,睡着了都能賺錢。當然,忙碌是同樣的,睡眠依舊不多,但重要的是,在阿里雲每天都像是在加速,接觸新的東西。就像蔣江偉所說的無人區,阿里雲同樣將業務推到了新的高度,2017年雙11巔峯交易達到了32.5萬筆每秒,和馬勁以前做類似的項目比起來,在阿里雲就像是電影放了快進。

阿里雲專有云總經理馬勁

“雖然也忙,但是忙的很開心,尤其是每年的雲棲大會,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把我們自己做的東西亮出來以後,跟過去一年對比,都會有顯著的,甚至是是上千倍提升的突破和創新。”去年馬勁和團隊演示了專有云斷電,今年將難度提升到了故障注入,不過在比起這個,可能更難得的是,做到了專有云版本跟隨公有云版本的隨時發佈而保持一致。

比如對大公司來說,軟件需要或多或少的定製,在軟件版本升級後,企業往往由於怕麻煩而不願意去升級,造成隱患和效率停滯。而更復雜的的專有云做到了這一點,蔣江偉開玩笑說是“創造了奇蹟”,對企業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不過,認真地說,這個奇蹟也是蔣江偉一起創造的,公共雲的深厚根基和集成性以及在持續集成上的投入,纔是專有云能緊跟版本的必要條件。對馬勁來說,不變的是忙碌,變得是忙又快樂着。

雲是生產力

雲棲大會上,標配版的文化衫是黑色的,正面是阿里雲的標誌,不過還有一件更有意義的文化衫,比如何雲飛在大會上穿的,印着飛天操作系統的開頭代碼的那件——可惜我沒買到。

在2009年2月,北京上地匯衆大廈的年輕人敲下第一行代碼的時候,大概沒想過,未來有一天,這些代碼會被印在文化山上,成爲一種文化象徵和驕傲。

很多事情都已經改變了,飛天不再是那個在阿里內部跌跌撞撞卻飛不高的飛天,而是飛天2.0。何雲飛在採訪中說:“在1.0的時候,我們思考的是,今天怎樣讓可能的計算發生,通過我們的飛天系統,第一,讓用戶需要的話,可以全球化的計算;第二,可以給他足夠的計算。”他舉了一個例子,以前的地震局的科學家研究一個算法,需要計算十個月,而在阿里雲上只要48小時就可以完成。

2.0之後,計算能力會越來越強。而且,我們會延伸到用戶數據的那一端去,以前的數據中心是圍繞着企業爲中心的,因爲它把更多的數據搬到企業,未來的數據中心一定是以用戶爲中心的,用戶最多它的技術就會在這裏面出現。這些計算數據中心要移過去,邊緣計算也要移過去,我們認爲對未來用戶的需求要求會越來越高。隨着這種計算的可能發生了以後,上層的應用和企業的需求不斷的延伸出來,這是我們本質上最大的變化。”

未來的企業會是什麼樣子的?這其實是雲棲大會上常被提起的話題,無論是之前的“五新”還是這一屆的“新制造”,都是試圖對這一問題的解答。而云計算,在這一問題上天然要走的比阿里系其它版塊更遠。

在第一天的演講中,馬雲提到一句有趣的話:“數據是生產資料,雲計算是生產力,互聯網是生產關係。”相比籠統地互聯網時代、雲計算時代、數據時代,這一解釋要清晰不少。雖然,無論是哪個“時代”,都遠不如資本力量對社會的滲透之深和影響之大,但這些卻更實際易懂。

當然,馬雲的分類方式明顯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雲計算該算生產力的哪部分,資源還是勞動工具?這甚至有些“形而上”的感覺,不過,對阿里來說,阿里雲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點,可能從未變過,變化的是,越來越多的證明機會和願意去相信的人。

作者 | 李昊原

微信編輯 | 周星如

審稿編輯 | 正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