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昭蘇縣業餘救護員爲野生動物建起一個家

業餘救護員爲野生動物建起一個家

5年他救助放生30餘頭(只)國家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

都市消費晨報訊 (記者董瀟涵通訊員郭君)早上剛餵了翅膀傷勢還未痊癒的金雕喫完1公斤鮮肉,陶東生又趕緊去給兩隻腿上還打着石膏的狍子喂麥粒、苜蓿草。忙活完了,他站在13畝地的棚圈外靜靜觀察着,傷勢已恢復的馬鹿、北山羊正在慢跑。

“跟它們相處在一起,每天時光都過得很快。”9月25日,陶東生說,他從2013年至今在救助野生動物的路上,一直走得心甘情願並樂在其中。他認爲,救活一隻動物,就是救活了一條生命。

陶東生站在草場裏通過搖鈴鐺,召來馬鹿檢查它的身體狀態。通訊員郭君攝

據昭蘇縣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辦公室統計,5年來,陶東生成功救助了30餘頭(只)國家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

“我很喜歡動物,你對它好,它就親近你”

今年50歲的陶東生是一名退伍軍人,家住昭蘇縣牧民定居點。退伍後,他就在家搞養殖,在養殖過程中,他學習並摸索出了一套簡單的救治受傷動物的方法。

“我很喜歡動物,它們都是有靈性的,你對它好,它就會親近你。”陶東生說,他一直的心願就是過農家田園生活。退伍後他一邊着手實現自己的心願,一邊攬些室外暖氣管道工程。

如今,陶東生和妻子養了十幾匹馬、20多隻鴿子、30多隻藍孔雀……儘管幹工程很忙很累,早晚他都會騰出時間來,到棚圈裏轉一轉。

陶東生說,工地回來固然疲憊,但看會兒動物,一天的勞累也就消散了,他特別享受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的時間。

就是在外出施工時,碰到受傷的野生保護動物,他都會第一時間與昭蘇縣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辦公室取得聯繫,先對受傷的野生保護動物進行救護。

授權成野生動物救護站

慢慢,陶東生喜愛動物和常救助野生動物的事情感染了身邊人,常有村民向他提供野生動物受傷信息或送來救助,這讓他很高興。

昭蘇縣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辦公室工作人員謝國義說,原先的昭蘇縣野生動物救護站位於喀拉蘇鎮,因救護站距縣城較遠,無法充分發揮應急救援作用,因此他們有了讓陶東生幫助救助野生動物的想法。

“經過考察和評估,陶東生的救助點已有具備雛形的養殖地點、籠舍、隔離網等,且自身也熱愛救助野生動物,我們就授予他成爲昭蘇縣野生動物救護站。”謝國義說。

陶東生正在給他救助的北山羊幼崽(左手邊)和狍子幼崽(右手邊)餵奶。通訊員郭君攝

有了相關部門的支持,陶東生對救護野生動物更加上心。陶東生說,今年4月,他接到縣林業局森林派出所來電,阿合牙孜溝最深處有一隻出生只有三五天的北山羊崽需要救助。開車3小時才趕到現場,聽當地牧民說,是狼將北山羊崽的母親追到懸崖邊導致母羊摔下山崖,留下了幼崽。

帶着羊崽趕回家已凌晨的陶東生,顧不上勞累先將只有3公斤重的北山羊崽裹在毛毯裏,又熱好牛奶,用奶瓶給北山羊崽餵奶,一晚上他要喂3次。

有些被救助的動物,康復後已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爲了讓它們能合法地跟隨陶東生生活。2015年,昭蘇縣林業部門給他辦理了野雞馴養許可證;2017年7月,辦理了馬鹿馴養許可證。

5年來自掏腰包建圈舍救治動物

漸漸地,陶東生救助野生動物經驗豐富起來。熟悉每一種野生保護動物喜歡喫的食物,還按照野生保護動物需要的生存環境建造圈舍。金雕、紅隼喜高,就在籠子中間架上橫杆;野豬佔地大,有圈、有籠、有活動場地;天山馬鹿、狍子、北山羊需要寬闊的場地,與棚圈相鄰的13畝草場是它們撒歡的樂園,這些“各取所需”的設計均來自陶東生的愛心和細心。

自家原先養殖的動物加上救助的野生動物,僅靠陶東生和愛人閒時搭把手根本忙不過來的。兩年前他便僱了一對夫妻,一起給野生保護動物餵食。

從建圈、購置藥品、買食物,到人工工資一切費用,陶東生都是自掏腰包。“受傷的食肉野生動物一天就要喫掉100多元的肉;工人每月工資3000元,兩個工人一年就開7萬餘元,加上藥品等其他花費,我一年大概投入十幾萬元。”陶東生說。

“我個人的力量雖然不大,但我就想給野生動物提供一個好的救護環境。每當我坐在地上,它們都會湊到我身邊聞聞味,靠在腿邊蹭蹭癢,我都會覺得特欣慰。”陶東生說,現存的積蓄投入得也差不多了,但他因爲喜歡沒想過放棄。

陶東生的妻子陳紅燕說,保護野生動物是每個人的職責,丈夫在做一件正能量的好事值得被鼓勵。“他本就喜歡動物,心善,又耐心勤快,所以一開始就相信他能做好,之前我會幫他一起,孩子上高中後我在伊寧市陪讀,丈夫一個人就更辛苦了。”陳紅燕說。

昭蘇縣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辦公室工作人員謝國義告訴記者,每次去救助野生動物他們都和陶東生一起趕到現場,先進行拍照登記受傷野生動物信息,之後陶東生再帶回去進行救助餵養,待痊癒再一同放歸大自然。據統計,5年來,陶東生共救助放生30餘頭(只)野生保護動物,其中包括金雕、燕隼、貓頭鷹、狍子、北山羊、蒼鷺、獾子、禿鷲等。

“這件事情我會一直做下去。”陶東生說,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應該被好好愛護,也希望有更多人能愛護它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