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於女生的質疑,商販說,本來水果賣6塊6一斤,我如果用真秤按這個價賣,會虧本到賣房子,別人也根本不會買,學生還是寧願要10塊錢3斤,女生反問道,那你也不能以實惠爲由頭,讓我們買東西,商販卻反駁道,大家都習慣了,整個大學城都是這樣,並不是我一個人在這樣賣東西。該名女生感覺水果的重量不到3斤,質疑商販的秤有問題,商販爲了證明自己的秤沒有錯,又放在電子秤上面過了一下,還是顯示爲3.92斤。

夏季時節是水果熱銷的季節,各類水果也接踵上市,作爲消費者的我們,在購買水果時,都是比較喜歡購買品相好看又便宜的水果,然而水果小販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在銷售水果時往往以極低的價格吸引消費者購買,爲了獲取利益,他們往往會在秤上做手腳。

近日,貴州花溪大學城,有學生曝料:校外流動商販叫賣“水果10元3斤”,質疑缺斤少兩,買10斤實際到手5斤多。一名女生當場驗證,商販稱出來3.92斤的水果,超市稱卻不到2斤,缺了一半。

當天晚上一名女生,在大學城外一水果攤位上買水果,商販稱重量的時候電子秤顯示爲3.92斤,算下來13元錢。該名女生感覺水果的重量不到3斤,質疑商販的秤有問題,商販爲了證明自己的秤沒有錯,又放在電子秤上面過了一下,還是顯示爲3.92斤。

隨後,這名不服氣的女生將買來的水果,拿到了一家持有營業執照的超市稱重量,結果顯示不到2斤(970克),價格相當於7塊錢一斤。

該名女生又返回去找到商販理論,並把在超市重新稱重量的事告訴了商販,詢問這個秤是不是有問題?沒想到商販大方承認用假秤,並明確的告訴女生,自己的秤是有不對,但是你也知道超市裏面的水果是什麼價位?所以我這裏10塊錢3斤肯定也是買不到的,實在不行可以退你錢。

女生拒絕了商販退錢,並讓她以後不要再這樣,畢竟大家都是學生,責怪商販和同學說10塊錢3斤水果,卻不按10塊錢3斤賣。對於女生的質疑,商販說,本來水果賣6塊6一斤,我如果用真秤按這個價賣,會虧本到賣房子,別人也根本不會買,學生還是寧願要10塊錢3斤,女生反問道,那你也不能以實惠爲由頭,讓我們買東西,商販卻反駁道,大家都習慣了,整個大學城都是這樣,並不是我一個人在這樣賣東西。

女生建議大家應該去正規店鋪購買,並保留消費憑證。

在生活中,我們購買蔬菜水果時,想必不少人都遇到過小販缺斤少兩的現象,對於小販而言,即使被消費者發現也不會承認,可實際上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且我們經常會發現小販往往吆喝的越便宜,消費者到手的東西質量也會越差,缺斤少兩的現象也會越嚴重,

小販的攤位基本上是流動性質的,擺攤的位置大多集中在人流量密集的地方,例如學校,車站,公交站牌附近,正因爲如此,在他們心裏也不會有回頭客的概念,基本上能騙一個算一個,而大部分人感覺缺斤少兩也會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黴。

缺斤少兩的現象,受損的不僅僅是消費者的利益,還有市場的公平秩序,而對斤秤縮水現象,還是希望有關部門加強監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