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邢臺老城區小東街有一家籠籮鋪,說起這家籠籮鋪,老邢臺人都知道,因爲他是邢臺市區最後一家傳統手工籠籮鋪。

籠籮匠舊時俗稱"張馬尾籮的”。想想舊時串村的籠籮匠推着螞蟻車,邊走邊吆喝“張好馬尾籮喲”!現在年輕人基本不使用馬尾籮了,也不知道什麼是馬尾籮。馬尾籮是用馬尾或馬鬃製成的工具,主要用來篩面,在舊時農村,籮是居家必備的什物。

在與籠籮匠人李建梅師傅交談中得知,解放前邢臺市區有名的籠籮鋪有十八家,1968年成立的籠籮社,1978年改成邢臺市第二木機場,後來第二木機場與藍鳥傢俱廠合併,不再生產經營籠籮屜。作爲一名傳統手工籠籮匠,於是她就在原來的籠屜廠北邊不遠路西開了一家自己的籠籮鋪。

製作一個蒸籠需要打圈兒、挖把、上託、磕乘兒、鋪篦兒、拴牙等六七道工序,每個工序都比較麻煩,爲了保證質量耐用性,一個籠屜上要打十幾個竹篦兒。

現在,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廚房裏傳統的籠籮居傢什物被製作成本相對較低的不鏽鋼、鋁製產品等替代。傳統手工製作籠籮,相對技術和成本要求比較高,使用週期也比不上金屬製品,隨着木質籠屜在人們日常中逐漸消失,和其他匠人一樣,籠籮匠隨之開始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籠籮匠這是個即將消失的傳統手工行業。

傳統手工籠屜有它不可替代的優點——蒸出來口感好,有一種糧食容於自然的純正味道,一些早餐店、包子店、饃饃房爲了保證蒸制食品的原汁原味會專門來定製手工蒸籠。所以,今天才使得秉承父輩言傳身教的籠籮匠,在手工業的夾縫裏艱辛的生存下來。

離開的時候,李建梅師傅說,俺就是捨不得這個活兒,以後繼續幹下去,孩子們以後幹也讓他們繼續幹下去。

作者簡介:李紅濤(網名,逍遙如風)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邢臺市橋西區新媒體聯盟副主席、橋西區新媒體聯盟志願服務隊副隊長、邢臺市橋西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今日頭條、新浪微博、鳳凰新聞、網易新聞、一點資訊、百度百家號等自媒體平臺簽約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