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次科學家發現的包裹古鳥類的琥珀非常小,長大約3.5釐米,重5.5克,顯微CT爲這袖珍小標本提供了詳細的、立體的三維解剖結構,這在傳統的古鳥化石中是難以實現的。北京時間昨天(11日)23點,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佈,他們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古鳥類新物種——一種通過纖長腳趾捉蟲爲生的樹棲小鳥。

億年前小鳥就會用長趾纖羽在樹上“釣”蟲喫,古生物學家發現古鳥新物種

琥珀鳥標本全貌 (攝影/邢立達)

早在億年前,就有古代小鳥爲樹木“問診”捉蟲了。北京時間昨天(11日)23點,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佈,他們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古鳥類新物種——一種通過纖長腳趾捉蟲爲生的樹棲小鳥。這對人們理解古鳥類的行爲和演化有重要的意義。研究論文發表於《細胞》出版集團旗下的生物學著名刊物《當代生物學》。

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裏的琥珀形成於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因此被認爲是人類能一窺真實白堊紀世界的唯一窗口。

鳥類是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爲豐富的脊椎動物之一,約有1萬多種。在鳥類近1.5億年漫長的演化歷史中,白堊紀是其演化的重要階段,記錄了鳥類如何從恐龍演化而來的過程。而胡岡谷地豐富的鳥類琥珀包裹體,爲古生物學家瞭解鳥類演化,提供了很大幫助。

此次科學家發現的包裹古鳥類的琥珀非常小,長大約3.5釐米,重5.5克,顯微CT爲這袖珍小標本提供了詳細的、立體的三維解剖結構,這在傳統的古鳥化石中是難以實現的。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團隊最終無損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

“綜合諸多特徵的分支系統學分析也表明該標本屬於反鳥類。”邢立達介紹,該標本屬於亞成年到成年個體,最特別的是,其各個趾骨的長度非常特別,其比例組合不同於任何其他中生代鳥類乃至現生鳥類。

億年前小鳥就會用長趾纖羽在樹上“釣”蟲喫,古生物學家發現古鳥新物種

琥珀鳥足部特寫,可看到極長的第三趾(攝影/邢立達)

基於以上各種特徵,古生物學家將標本定爲新屬新種,屬名爲琥珀鳥,意爲琥珀中的鳥類,種名爲陳光琥珀鳥,向發現該化石的陳光致敬。據悉,這是科學界首次命名琥珀中的鳥類新物種。

陳光是雲南騰衝虎魄閣博物館館長。2016年,他在琥珀礦區附近,從礦工遞過來的琥珀中第一次看到這件標本時,他驚異地發現,這小動物的趾頭太長了,不像小鳥,反而和當地常見的蜥蜴腳趾頭類似。於是,他就將標本分享給邢立達。

由於琥珀的特殊保存條件,琥珀鳥的軟組織也得以完好保存。學者在鏡下觀察到在琥珀鳥趾骨的背側表面稀疏分佈有角質鱗絲狀羽,此外還有左翼尖的羽毛區域,包括了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暴露在琥珀的表面。

億年前小鳥就會用長趾纖羽在樹上“釣”蟲喫,古生物學家發現古鳥新物種

琥珀鳥羽毛特寫(攝影/邢立達)

“此前古生物學家描述的胡岡谷地古鳥類都是幼鳥,琥珀鳥是當地首次發現的亞成或成年古鳥類個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解釋,琥珀鳥有大型彎曲的爪子,強烈暗示着這是一種樹棲的鳥類。

根據化石推斷,琥珀鳥的體型比麻雀還要小不少。結合其爪子的樹棲特徵,以及趾骨上可以用來感知周遭的角質鱗絲狀羽來判斷,它可能靠在樹上捕蟲爲生。其角質鱗絲狀羽可能就是協助長腳趾,充當蛀蟲探測器的。

億年前小鳥就會用長趾纖羽在樹上“釣”蟲喫,古生物學家發現古鳥新物種

琥珀鳥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這種特殊的小型古鳥類當時就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它的發現進一步闡明瞭白堊紀反鳥的輻射演化,揭示了鳥類曾經利用,但後來又拋棄的一些可能的捕食策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