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成渝間最近的一條通道,這是大足發展史上黃金400年的最好見證,這是川渝歷史發展的重要縮影和文化脈絡的延續,這是小川東道。

近日,我區啓動“再走小川東道”宣傳活動,再度整理和挖掘小川東道沿線的歷史文化資源,把小川東道的歷史文化脈絡用歷史的眼光、全媒體的視角做一次梳理,讓陳列在昌州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即日起,我們推出“重走小川東道”系列報道,小編帶領廣大讀者領略小川東道曾經的輝煌,感受小川東道沿線鎮街的獨特魅力。

小川東道,也稱川東古驛道,是指古代川渝兩地用於傳遞文書,運輸物資,人員往來的通路,是歷史上昌州地區對外經濟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靜南縣併入大足,昌州州治也同時遷到大足。從此,大足一直作爲州府所在地達400餘年。

這是大足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當時,連接成都和重慶有兩條官道,一條是從成都經簡陽、資中、內江、榮昌、永川、白市驛到重慶的東大路,全長500餘公里;一條是從簡陽分道,經樂至、安嶽、大足、銅梁、璧山到重慶的小川東道,全長400餘公里,是成渝間最近的一條通道。

小川東道在大足境內的佈局線路爲:由四川省安嶽縣入境我區,至高坪鎮——中敖鎮——龍崗街道——棠香街道——智鳳鎮(米糧方向)——金山鎮——回龍鎮——國樑鎮——雍溪鎮,再到鄰近的銅梁區。

小川東道是軍事之路、商旅之路,也是川渝歷史發展的重要縮影和文化脈絡的延續。作爲唐宋時期川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每天絡繹不絕的人羣,從小川東道上經過大足。大足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並直接孕育了輝煌燦爛的大足石刻。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昌州被撤銷,大足的政治優勢喪失,小川東道逐漸歸於沉寂,大足也慢慢失去區位優勢。曾經繁華的昌州消逝在無情的歲月中,曾經創造了文明史上奇蹟的大足也淡出了世人的視線。

然而,歷史的塵埃掩蓋不住小川東道數百年的輝煌。留住歷史根脈,傳承中華文明。重走小川東道,對沿線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再度挖掘整理,既有歷史價值,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部分圖片爲大足日報社資料圖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文:張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