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指揮一兩萬人的紅一軍團與後來數十萬、上百萬的東北野戰軍相比,是否屬於“大兵團作戰”暫且不論,“不脛而走”則是文人慣用的虛化之筆,意思無非是說,沒有文字記錄稱林彪爲“常勝將軍”。\"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劉伯承早在中共建軍前便頗有名氣,號稱“川中名將”,但參加中共紅軍隊伍作戰晚於林彪和粟裕,“常勝將軍”之名得之也晚。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本文選自《眼底吳鉤——說不盡的粟裕》,東方出版社2016年10月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常勝將軍亦即俗稱的“戰神”,是對智勇雙全將領的一種美譽,可謂戰場搏殺與智慧較量中的最高褒獎,需要超常的謀略膽氣和顯赫戰績,非一般動輒砍殺的草莽武夫或者優柔寡斷的書生謀士所能擔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因爲屬於常人難以企及的戰爭之“神”,從而遍覽古今,寥寥可數,異常罕見。中共包括10位元帥、10位大將在內的千餘名開國將領中,僅有林彪、劉伯承和粟裕3人曾被稱爲“常勝將軍”載諸史冊,而見諸最高官方媒體“欽定”封“號”者僅有粟裕一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口口相傳而來的“常勝將軍”林彪\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320d8a5f8884ebb9a15d97ef0292e77\" img_width=\"350\" img_height=\"478\" alt=\"開國將帥中誰有“常勝將軍”之稱?\"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林彪出道和成名最早,因在1929年紅四軍“七大”前後,義無反顧鼎力支持尚不是領袖而頗爲孤立的少數派毛澤東,因而成爲毛澤東無可撼動的第一“嫡系”,先後獲得了紅四軍軍長和紅一軍團軍團長兩個極爲重要的展示平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朱德和毛澤東曾兼領過的紅四軍和紅一軍團,相當於國民黨軍隊裏蔣介石賴以起家的第一軍,是中共贛南、閩西紅軍的第一主力,由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餘部發展而來,承載着分別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第一、第二槍的光輝往事,也承載着江西蘇區即中央蘇區創始人朱德和毛澤東的榮光,無論人員還是裝備的補充,毫無疑問均爲優先考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有這一獨一無二的上佳平臺,林彪較之同一個戰場的黃公略紅三軍或者彭德懷紅三軍團、董振堂紅五軍團、尋淮洲紅七軍團、羅炳輝紅九軍團,便有更多作戰任務和優勢兵力上的機會打勝仗,又兼之確有用兵之才,他的聲名隨之鵲起,逐漸有了“常勝將軍”的雅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但林彪究竟何時獲得這一四字雅號,又由哪些人或者機構授予和記載,卻已不可考,或者說沒有任何最原始的證據可尋,更多的是口口相傳,後來各類書籍上則是崇敬有加地依樣畫葫蘆照抄照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譬如多年後的傳記《林彪的這一生》中說,1932年二三月的第四次反“圍剿”中,在朱德、周恩來指揮下,林彪率紅一軍團取得黃陂、草臺崗伏擊戰大捷,“戰役的全勝,使林彪善於組織大部隊、大兵團作戰的傳聞更加爲人們所折服,‘常勝將軍’的美名也不脛而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指揮一兩萬人的紅一軍團與後來數十萬、上百萬的東北野戰軍相比,是否屬於“大兵團作戰”暫且不論,“不脛而走”則是文人慣用的虛化之筆,意思無非是說,沒有文字記錄稱林彪爲“常勝將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書中還說,林彪戰後對部下吳法憲傳授經驗:“我有‘常勝將軍’的美名,這並不是我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事實上,我只有一種才能,我絕不把打贏一場戰役的機會搞砸,這個機會絕對不能放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不管林彪從何處得來“我有常勝將軍的美名”這一說法,持這一說法的又是哪些人,是權威性的全體江西紅軍還是僅僅幾個身邊部下,而林彪事實上也並非真正百戰百勝,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被迫長征便是例證之一,更遑論期間大大小小的失利之戰,但經書籍千篇一律煞有介事一轉錄,“三人成虎”,林彪“常勝將軍”之名都已事實上傳播開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最早讓林彪“常勝”之名從口口相傳轉變爲較爲正式文字的人,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他在《西行漫記》一書中說到林彪,“這個二十八歲的紅軍天才戰術家,據說在他率領下的紅一軍團從來沒有打過一次敗仗”,“奉派前來同他交戰的政府軍無不遭到他的殲滅、打敗或者被其制服,而他自己卻從來沒有打敗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據說”二字很好地說明之前僅僅是口口相傳的特點。而“沒有打過一次敗仗”的說法,雖無“常勝將軍”四字之名,卻已有其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西行漫記》使毛澤東在東西方都廣爲人知的同時,也令林彪美名遠揚,其後隨着他的地位不斷攀升,渲染者有增無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國共第二次內戰即解放戰爭時期,林彪初到東北時從過去指揮一兩萬人遽然到10萬餘人,大兵團作戰指揮尚在熟悉的過程,因而遭遇四平之戰後的接連敗退,一撤千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諸多新近歸於林彪麾下,久聞其“常勝將軍”大之名的官兵們不免失望,背後嘀咕或者腹誹不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第四野戰軍征戰紀實》記載,司令部作戰處處長李作鵬對參謀們說:“現在部隊對林總意見很大,說他到莫斯科喫了幾年洋麪包,連仗都不會打了。”參謀也附和道:“說林總怪話的多啦!說常勝將軍變成撤退將軍和逃跑將軍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李作鵬早年參加紅軍,擔任過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傳令兵,班長。他和參謀們稱林彪爲“常勝將軍”,同樣是基於口口相傳,因神祕的傳說而產生無比敬仰,又因一時名實不符而失望沮喪與牢騷滿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短暫的挫折後,利用東北背靠蘇聯、一面接敵,蔣介石鞭長莫及,難以增援等等優厚條件,林彪開始逐漸反敗爲勝,最終掃平東北,揮師入關後按照毛澤東的區域經營安排,又南下席捲兩湖兩廣,成就了一番軍人可遇不可求的功名事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雪中送炭者少,錦上添花者多。隨着鞭鋒所指,馬蹄到處,林彪“常勝將軍”之名被有意無意間再度傳遍開來,而且已不僅僅侷限於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四野參謀長蕭克後來回憶說,“爾後直到主持軍委工作,尤其文化大革命後,地位更高,名聲更大”,林彪被傳得神乎其神。諸如“把林彪列入南昌起義第二號領導人;林彪率領起義剩餘部隊到井岡山與毛主席會師”,“蘇德戰爭爆發斯大林召開軍事會議,林彪不同意他們的意見,斯大林聽了林的方案”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71年9月林彪墜亡後,聲譽一時一落千丈,但走上另一個極端的“批判”反而更使他聲名遠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74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書籍《剝掉林彪“常勝將軍”的畫皮》,首印3萬冊,專門批判林彪並非“常勝將軍”;另一家出版社也幾乎同時出版了《剝掉資產階級野心家、陰謀家、兩面派林彪的所謂“常勝將軍”的畫皮》一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此前,林彪原本在公開出版物中鮮有“常勝將軍”之稱,更多的是查無實據的口傳,但湖北人民出版社等正兒八經出書“批判”,反而坐實了林彪“常勝將軍”之名。加上“文革”中小學一至十冊都有林彪的語錄、文章,因而他虛虛實實的傳聞家喻戶曉,根深蒂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文革”結束不幾年,隨着電影《遼瀋戰役》的放映,林彪部分重新歸於正面評價,當年的小學生相繼步入青年、中年,囿於“應刻效應”,一些人很快成爲林彪的“鐵桿”擁躉。他們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甚至比當年的狂熱有過之而無不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多年後,蕭克猶自感慨地說:“林彪雖已敗亡,但多年來造輿論很深很廣。”當然,他指的並非“常勝將軍”之稱本身,而是那些諸多外在虛妄不實的附加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地方政府匾額中的“常勝將軍”劉伯承\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9787643ab9642fca89ef9d1e1285192\" img_width=\"379\" img_height=\"481\" alt=\"開國將帥中誰有“常勝將軍”之稱?\"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劉伯承早在中共建軍前便頗有名氣,號稱“川中名將”,但參加中共紅軍隊伍作戰晚於林彪和粟裕,“常勝將軍”之名得之也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他早年還有一個令後人膜拜如儀的“軍神”之稱。1916年因作戰眼睛負傷,他到重慶一家德國人開設的私人診所治療時,在僅有局部麻醉的情況下,安然忍受醫生一刀一刀修割贅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醫生關切詢問時,劉伯承笑着說“才割了70餘刀,小意思”。醫生大爲驚異,稱之爲“軍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因這一雅號的得來與運籌帷幄或作戰指揮無關,又是軍事外行的醫生個人意見,“含金量”便大打折扣,反不如多年後的“常勝將軍”之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47年6月,也就是國共第二次內戰第一年即將結束,千里挺進大別山之前,劉伯承率晉冀魯豫野戰軍發起豫北戰役,作戰兩個月,殲滅國民黨將領王仲廉等部4萬餘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戰役結束後,冀南行署負責人代表冀南黨、政、羣各界,向劉伯承贈送了一塊橫匾,上書“常勝將軍”四個大字。劉伯承接過匾說:“說我是常勝將軍,我不敢當。不會是常勝,多數勝就不錯了。”(註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這便是劉伯承“常勝將軍”之稱的由來。較之林彪的口口相傳,劉伯承便有據可查,但他的“常勝將軍”之稱遠沒有林彪的遐邇聞名。其原因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一則劉伯承謙遜,當時便說“不敢當”,後來又向《人民日報》記者推薦說粟裕纔是“常勝將軍”。在他主持南京軍事學院會議,部下說請常勝將軍劉司令員講話時,他仍然誠懇地說,我不是常勝將軍,常勝將軍是粟裕(註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二則劉伯承建國後雖躋身元帥行列,但地位遠不如相繼升任軍委第一副主席兼國防部長、副統帥的林彪,又在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遭受批判,成爲最早被打倒的高級將領之一,直至辭世後的追悼會上才公開平反,聲名相當長時間內默然不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和《人民日報》上的“常勝將軍”粟裕\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d47fd667efc44949df8c5dba68fd8e3\" img_width=\"500\" img_height=\"469\" alt=\"開國將帥中誰有“常勝將軍”之稱?\"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 “甘羅早發子牙遲”。粟裕雖與林彪同從南昌起義餘部的連級軍官起步,卻因人生機遇未至,長期徘徊於偏師師長或軍團參謀長之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不過,一旦擁有了重要的展示平臺,他便如錐處囊中,脫穎而出,很快獲得了“常勝將軍”的雅號,時間雖晚於林彪,卻早於軍中元老劉伯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45年11月,粟裕被任命爲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掌管原新四軍除長江以南的經營區域,成爲蔣介石“臥榻之側”的心腹之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大半年後,國共重新大打,全面開戰。粟裕在中共其他戰區或者不戰而撤、實施突圍或者損兵折將時,以3萬之軍對黃埔一期生李默庵的12萬勁旅,首開戰勝蔣介石美械裝備軍隊的先河,在蘇中地區接連七戰七捷,殲敵5萬餘人,名動天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蘇中老百姓門上掛起“粟司令打仗仗仗勝,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的對聯,隨即吟唱同名歌曲,毛澤東也通令全軍仿效粟裕戰法之外,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不久還公開發表《蘇中七戰七捷的指揮者粟裕將軍》的長篇通訊,稱讚說:“他是一個百戰百勝的將軍”,“粟裕將軍成爲今天這樣一個常勝將軍,在廣大軍民中享有高度威信,是有其歷史淵源的”,“粟裕將軍成了蘇皖軍民勝利的旗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這是中共官方最高媒體第一次“封贈”前方將領“常勝將軍”稱號,遠比林彪和劉伯承的稱號來得迅猛和正規。粟裕的聲名一時後來居上,蓋過久負盛名的林、劉兩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一年後,陳毅還向毛澤東推崇粟裕,說他“將與彭(德懷)、劉(伯承)、林(彪)並肩前進,這是我黨與人民的偉大收穫”(註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不僅如此,始終處於戰爭第一線的粟裕厚積薄發,軍事才華猶如井噴泉湧,一發不可收拾。戰宿北、打魯南、取萊蕪、攻孟良崮,隨後又戰豫東、圍濟南、下淮海、渡長江、擊上海,每戰必成令人炫目的經典。蔣介石的舊政權隨即土崩瓦解,一個新的時代隨之開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49年9月,毛澤東即將舉行開國大典之際,中共中央新的機關報《人民日報》記者金鳳,奉命專程赴中南海採訪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的第三野戰軍代表團團長兼首席代表粟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與粟裕同住一個院子的第二野戰軍代表團團長兼首席代表劉伯承剛好在座,向她鄭重推薦說:“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優秀,百戰百勝,有名將之風,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是中國的戰略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劉伯承所說的“百戰百勝”,也就是“常勝將軍”之意。他恰如其分的介紹,讓金鳳更有了高山仰止之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9月27日,經層層審定,《人民日報》在當日第2版發表《中國人民政協代表訪問記——常勝將軍粟裕》一文,詳細介紹了粟裕的生平事蹟,說“老百姓們互相告訴着:‘咱們解放軍又出了一位常勝將軍粟司令!’”,再度向中外肯定粟裕的“常勝將軍”之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粟裕也成爲兩度被中共中央機關報認定爲“常勝將軍”的唯一將領,夯實了他確鑿無疑的“戰神”位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不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衆必非之”,三國魏人李康《運命論》中概述的古國世風,不僅僅停滯在魏晉時代。粟裕超常戰爭藝術支撐的卓異盛名,隨着硝煙散盡很快被“腰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上,他以“反黨反領導的極端個人主義者”之名遭錯誤批判,與劉伯承一道成爲第一批被打倒的中共高級將領,“罪狀”之一便是《人民日報》上稱之爲“常勝將軍”的採訪記(註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粟裕從此蒙冤36年,閒坐冷板凳經年,逐漸淡出衆人的視野,多數國人幾乎不識他爲何人,更遑論當年意氣縱橫的“常勝將軍”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直至1994年12月辭世10年後,粟裕才被中共中央軍委公開平反正名,他被淡化、轉移和磨滅的戰功也才逐漸還原本來面目,成爲軍史的重要“發現”。\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63459356935835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