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實際上,如果中、小學教育也像學鋼琴一樣是個體化教育,那家長們一定會發現,孩子在語言、算術、物理、化學方面個體差異,也是非常大的,但我們的教育,取了折中的,讓絕大多數人都能夠掌握的標準和進程,其實即便是在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當中,也存在一部分孩子喫不飽,一部分孩子跟喫不了的現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本人在教鋼琴的時候,經常很清晰的,看到孩子才能的差距,一個孩子的潛能如何,學琴不久,就可以看出來,有些小孩,一個技術動作一說就會,而另一些小孩,反覆練,幾個星期才練好,這就是才能的差異。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文丨瀟湘逍遙笑\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中央音樂學院周邊,租住着許多想考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附小的琴童和他們的家長。他們忍受着非常惡劣的居住條件,甚至有些家長是辭了公職,來到這個地方,陪着孩子學琴,生活的拮据與窘迫可想而知。\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但是他們都帶着堅定的信念與美好的理想,堅持着。希望孩子能夠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附中,進而有朝一日,成爲一個優秀的音樂家,甚至是明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中央音樂學院附近居民的眼中,這種現象司空見慣,大家都已經習以爲常。\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有一次,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招生考試期間,中央電視臺播放了一個專題節目,報道招生考試的情況。在節目中記者採訪了一個母親帶着孩子學琴的情況,當時我在電視上看到了這個孩子彈琴,她彈了一首肖邦的《升C小調圓舞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母親告訴記者,她離了婚,辭了職,賣了房子,從外地帶着孩子來到北京,租住在這個地方,跟這裏的老師學琴,她堅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夠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以她這樣的努力,將來她的孩子,一定能夠成爲一個最優秀的音樂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這個母親這樣做,還有一個令人驚訝的目的:想給離了婚的前夫看看,沒有你,我照樣能把孩子培養出來。讓他成爲一個出人頭地、萬衆矚目的、最偉大的鋼琴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當時在電視中看了孩子彈琴的狀態,以我多年教學的經驗,以及對這個專業學生情況的瞭解,我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判斷,這個孩子,根本不可能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更加不可能成爲一個演奏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家長爲孩子付出那樣沉重的代價,而我的判斷是:這個代價只能讓他的前夫更加瞧不起她,只能換來母子二人更加慘痛的人生悲劇。\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當時我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衝動,想去學院周邊的民房中找到這個母親,勸說這個母親迷途知返,給孩子提供正常的教育,讓他回到一個普通孩子的教育與生活當中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但是,雖然我的這個想法、這個衝動,非常強烈。我還是控制住了我自己,因爲我很快就明白了,我沒有辦法說服這個家長。爲什麼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因爲我知道,所有這樣的家長,都有非常固執的觀念,他們堅信,只要他們足夠的努力,他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u003C\u002Fstrong\u003E,而他們如此堅信自己的目標一定能實現,是因爲他們心中,有着來自觀念與實例兩方面的支撐:首先,從觀念上這些家長篤信我們每個人從小就熟知的那一套套的勵志格言:“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負有心人”“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喫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等等等等。所有這些說法,都指向了一個簡單的信念:“只要努力,一定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雖然人人都知道,能力有高低。但是,愛迪生的名言:“天才等於99%汗水加1%的靈感”,使人相信,天賦的不足,是可以用汗水來彌補的,能力的欠缺,是可以用努力來填充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堅持不懈,終將有所成就!”這樣的信念激勵着無數孩子,也激勵着無數家長,奮力拼搏、努力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我想那位琴童家長一定是極端篤信這樣的信念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實例上,貝多芬的爸爸,是怎麼打小貝多芬的?著名鋼琴家劉詩昆,小提琴家盛中國,不都受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最終成爲名家的嗎?\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3a6085fdf3049b1b7dfaee39ad9883e\" img_width=\"300\" img_height=\"260\" alt=\"學琴的孩子都有一個當鋼琴家的“夢”\"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當然了,這些榜樣都是比較久遠的事了,現在我們身邊又有一個光彩奪目的榜樣——郎朗,你看書上說的,朗朗他爸爸怎麼逼孩子的?不學琴就跳樓,你再看看就這周邊小院裏住的那些琴童,考上音樂學院的,有幾個沒有遭過罪,受過苦的?從歷史,到現在,從傳說的,到身邊的,不都是這樣的例子嗎?不這樣,能出來嗎?二者相加產生了這樣的家長和學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上次我自己就遇到了一個這樣的學生。他來找我,希望我能夠幫助他,爲他找一個音樂學院裏最好的老師,目標只有一個:將來考上中央音樂學院,當鋼琴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可能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這孩子到了13歲的時候纔開始正式學鋼琴,現在孩子16歲,已經學了3年鋼琴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他和我說,我的鋼琴老師說,我特有天賦,進步非常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讓他彈了兩首曲子,他十分自信的坐在鋼琴前,彈了一首《噴泉》一首《土耳其進行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聽完之後我說,孩子,你13歲纔開始正式學琴,對走專業道路來說,有些太晚了,而且我覺得,你的天賦,也不像你的老師說的那麼高,以你現在的年齡,你的程度太淺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建議這個孩子別非要走鋼琴專業的路。這個孩子就跟我說,沒有關係,周老師,你就給我找一個最好的老師,我學琴是晚了幾年,但我不怕喫苦,別人一天練四個小時,我可以練8小時,他練8小時,我可以練12小時,我還有兩年才高考,我一定能趕上別人,別人有手有腳有腦袋,我也不是沒有,我又不比別人笨,我一定能趕上,我一定能考上中央音樂學院,我一定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問他,你文化課呢,能考多少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他顯出十分不好意思的神色,半天才告訴我說,300多分吧,但是周老師,考音樂學院,差不多夠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嘆了口氣,孩子,你要是真有你說的這股勁頭,這份努力的精神,你還是好好學習吧,你考上北大的可能性遠遠大於你考上中央音樂學院。\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但無論我怎麼勸他,這個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反而認爲我是在找託辭,不願意幫忙,我能感覺到,他挺不高興。\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9ab57d6439f4a8780d460f21b211416\" img_width=\"600\" img_height=\"500\" alt=\"學琴的孩子都有一個當鋼琴家的“夢”\"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其實,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他們見的太少,不知道失敗的例子,遠遠多於成功的例子,當然他更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努力,走向的將是失敗,而不是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跟郎朗同時學琴的孩子,他們有着比郎朗的父親更執着的家長,他們的努力,勤奮的程度,一點不比郎朗差。但是這樣的孩子,只有極少數,能夠考上中央音樂學院,而中央音樂學院的畢業生中,能夠成爲職業獨奏家的又是鳳毛麟角,而像郎朗這樣的成功的明星,在中央音樂學院幾十年的辦學經歷中,就出了這麼一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們見到了太多的學生,太多的家長,爲孩子樹立了很高的成就目標,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並沒有夢想成真,獲得期待的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觀念上,我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成功;事實上,很多努力,未必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爲什麼?\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要想成功,僅有努力是不夠的,還要有潛能。影響成功與否的因素,不僅僅有努力,還有潛能的制約。而後者,恰恰被整個社會意識給忽略了,在教育的思想中避而不談了,甚至是被排斥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人們有意無意地,避而不談,潛能對成功的制約作用,本身的目的,是鼓勵學生更加努力,這種初衷是好的,但我認爲,忽略這個問題,在教育中,所產生的問題,所造成的後果,也同樣是嚴重的。潛能,是擁有能力的前提,沒有潛能,教育也就失去了前決條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什麼意思呢?嬰兒也不會計算,小狗也不會計算,但是孩子能夠學會計算,狗永遠也學不會計算,因爲人有數字計算的潛能。小狗就沒有這個潛能。 \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的百米極限速度是14秒,不練只能跑20秒,一練就跑18秒,努力練能跑16秒,練到吐血,14秒5,博爾特極限速度是8秒5,不練是11秒,一練就是9秒,博爾特不練也比我跑的快,練死我,我也跑不了博爾特那麼快。這就是潛能的制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39d67150e804788be78112327e77aad\" img_width=\"480\" img_height=\"320\" alt=\"學琴的孩子都有一個當鋼琴家的“夢”\"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潛能有高低,努力有大小。潛能的高低,制約了能力能夠達到的高度,努力的大小,只不過是決定了潛能能夠發揮到什麼程度。潛能的極限,是不能通過努力被突破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現在,我們回頭再看“只要努力,一定成功”這句話。如果這個成功目標的高度,是在潛能極限的範圍之內的話,這句話,是正確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但是如果這個成功目標的高度超過了本人潛能的極限的話,那麼這句話可就錯了。如果這時還堅持這個信念的話,那麼成功就是不可能的,失敗就是必然的了。而這個成功的目標,如果是鎖定在一個人一生的理想上,那麼悲劇的發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而這樣的例子,在琴童家庭中,並不罕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潛能力存在着巨大的先天性的個體差異,我們每個人必須要接受這個事實,就像身高一樣,有些人長得就是高,有的人就是長不高。人的潛能差異是生物學層面的差異,無法否定,只能正視。\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其實這種差異,在人的各種能力展示的領域,都有很清晰的表現。體能的差異是最讓大家能夠接受的,比如,絕對速度的能力,絕對力量的能力。有那麼多專業運動員,傾盡自己的全部精力去訓練一個項目,但是冠軍只有一個,沒有人認爲當不了冠軍的人,都是由於不夠努力。\u003Cstrong\u003E在體育的領域中天賦現象的存在,人們似乎很能接受,音樂上的表現,和體育一樣,人的潛能差異是巨大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也不知道爲什麼,在體育領域內,人們會心服口服地承認天賦對成就的決定性意義,而在音樂領域,卻有那麼多人不信那個邪,總是以爲,在音樂領域沒有取得成就,就是因爲努力還不夠,只要有了足夠大的努力,就應該可以取得那麼大的成就。 \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實際上在音樂領域,努力的程度與成就的高低並不成正比的關係。\u003C\u002Fstrong\u003E那些在音樂領域取得較高成就的人,並不比那些沒有取得成就的人更用功,特別是那些取得極高成就的大師級人物,核心原因是他們的天賦,而不是他們的用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比如說,韓國小提琴家,薩拉·張,5歲學小提琴,8歲與美國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合作,在祖賓·梅塔的指揮下,在美國卡內基音樂廳,演奏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這首樂曲,是很多小提琴專業的人,一輩子都練不好的作品,她從零開始,學琴僅僅3年,就達到了世界的頂尖水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近年來郎朗成爲大家一個熱議的現象,而關於郎朗的議論,\u003Cstrong\u003E大都在談,朗朗在成才過程當中受到了多少苦,家長給大的壓力多大,他是多麼用功,人們似乎有一個普遍的共識,郎朗的成功的核心原因在於努力。但是很少有人談到,朗朗是一個曠世奇才。\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bf9b25dae404402baaa66682faca2d6\" img_width=\"450\" img_height=\"299\" alt=\"學琴的孩子都有一個當鋼琴家的“夢”\"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我給大家講一個郎朗的故事\u003C\u002Fstrong\u003E,有一年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郎朗要和中國一個著名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莫扎特鋼琴協奏曲,他提前一天到北京,與樂隊排練一下,準備第二天演出,結果到了排練場才發現,他練的曲目和樂隊準備的,不是同一首協奏曲,這首協奏曲有三個樂章,第二天要演出,廣告發出去了,票已經賣出去了,明天就要開演了,而郎朗現在還沒有練過這首作品。樂隊沒有辦法改了,這怎麼辦? \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郎朗說,我晚上試一下,當晚開始練這首作品,第二天演出,背譜演奏,輝煌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什麼概念?莫扎特的一首鋼琴協奏曲,對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的學生來講,花一個學期去練,是很正常的,而朗朗只需要一個晚上,這就是天賦。\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郎朗的音樂記憶力,技術方面的絕對速度,觸鍵控制,定位準確性,舞臺激情音樂想象力他在鋼琴演奏的各個方面的能力,都是令常人瞠目結舌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一提到學琴,很多人就拿郎朗說事,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朗郎,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曠世奇才。根本就不能作爲常規教育的參照對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本人在教鋼琴的時候,經常很清晰的,看到孩子才能的差距,一個孩子的潛能如何,學琴不久,就可以看出來,有些小孩,一個技術動作一說就會,而另一些小孩,反覆練,幾個星期才練好,這就是才能的差異。\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我們的社會輿論與教育界長期以來,一直有意地迴避,“天才決定論”。強調,天賦是自己無法決定的,而努力是可以自己掌握的,通過更強調後天努力的作用,激勵那些天賦沒有那麼高的孩子爭取更大的成就,防止他們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另一方面,還由於在國民基礎教育中,學校教育都是採用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掩蓋了孩子之間存在的巨大的潛能差異。\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實際上,如果中、小學教育也像學鋼琴一樣是個體化教育,那家長們一定會發現,孩子在語言、算術、物理、化學方面個體差異,也是非常大的,但我們的教育,取了折中的,讓絕大多數人都能夠掌握的標準和進程,其實即便是在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當中,也存在一部分孩子喫不飽,一部分孩子跟喫不了的現象。如果用個體化一對一的教育,我估計,能上科技大,少年班的孩子可能會很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模式,掩蓋了孩子之間存在的巨大的潛能差異。結果導致了許多人忽視了潛能對人的成就水平的制約作用,爲自己樹立了高不可攀的成就目標,並由此產生了很多教育悲劇、人生悲劇。\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45603558463949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