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當代人,在各種養生宣教下,可謂“談溼氣而色變”了。爲了去除溼氣,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嘗試了很多途徑。其實,在這裏,本訂閱號想要告訴你一件事,這就是,在我們的腹部,有一個神祕的“三角區”。這個三角區,是除溼的能手。如果善於利用這個三角區,可以幫助我們順利除溼。

這個三角區是什麼呢?您對照經絡穴位就可以看到,這就是中脘穴,和左右兩個天樞穴圍城的三角區。

沒錯,就是它。這個除溼三角區,乃是我們排除溼邪的利器。

什麼道理呢?先看中脘穴。

中脘穴,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上位置。它本身屬於任脈上的要穴。同時,它也是任脈、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經的交會穴,影響可謂深遠。最關鍵的是,它是胃經的募穴。什麼是募穴啊?這個“募”字,古代通“幕”。古人把前胸腹部的肌肉筋膜比喻做幕布。一身臟腑之氣,在後背上的轉輸之處,乃是俞穴。在胸腹“幕布”上的轉輸點,就是募穴了。胃的募穴,就是這個中脘穴。由此可見,這個中脘穴,是特別善於治療脾胃疾病的。同時,中脘穴,還是八會穴之中的腑會。腑病,都可以找它治。說胃爲六腑之長,意思也是告訴我們,通過中脘穴調胃,可以通調六腑。

臨牀上,這個中脘穴,幾乎可以治療一切胃病和胃部不適,而且往往充當首選穴。同時呢,這中脘穴,由於善於健脾胃,也具有化溼的功能。咱們都知道,脾胃屬土。健脾胃,則土性漸強,藉以制衡水溼。因此,中醫在治療痰溼病症的時候,往往找到中脘穴。如《行鍼指要歌》就告訴我們:“或針痰,先針中脘、三里間”。痰溼導致的哮喘、心悸、失眠、眩暈等,都可以通過中脘來調治。

由此可見,要想祛溼,中脘穴可以幫我們大忙。

接下來看天樞穴。

談起這個天樞穴,學問就更大了。天樞穴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的地方。這個穴位,屬於足陽明胃經。爲什麼叫天樞穴呢?要知道,這個名字,取北斗七星裏面的“天樞星”。天樞星,古人認爲是天上羣星的“中樞”、“中心”。同理,古人認爲腹部天樞穴以上爲天,以下爲地,天樞穴就是斡旋天地之中的樞紐。故而,它有傑出的調理腹部腸胃氣機,使之運轉如常的功能。就是說,胃腸的“天樞”一轉,氣機隨之而轉,運化纔會正常。

其實,這裏面講到的“斡旋氣機”,實際上,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代謝”。正因如此,天樞穴除了用於調治便祕、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外,還可以升清降濁,促進運化,調整代謝和內分泌,從而用於治療肥胖症。而痰溼之邪,用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也是代謝失常所致。故而,通過調理天樞穴,能夠幫助我們排解溼氣,優化體內代謝水平。

所以說,一箇中脘穴,配左右兩個天樞穴,這個三角區,就成我們腹部最關鍵的區域,乃是排解痰溼的“中樞區域”了。

那說了這麼多,我們普通人,如何應用呢?簡單的辦法,就是每天抽時間,用適當的力道,來揉按這三個穴位,每個穴位每天刺激揉按至少200下。如果還有時間,可以在晚上臨睡前艾灸這三個穴位,每個穴位15分鐘。如果能長期堅持,可以起到排出溼邪,促進消化,改善便腹瀉祕等症狀、減肥輕身之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