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總是不遵守常規的孩子,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要操之過急,一定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表現,結合兒童心理學以及孩子的家庭環境等對孩子做一個比較全面的分析,然後再根據孩子的不同個性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1

針對能力不足型的幼兒

教師一定要與這類幼兒的家長聯繫,瞭解原因。個別家長對孩子嬌慣,替代較多,導致孩子不會自己穿衣服,不會自己喫飯。這是家長在育兒方面存在的誤區。教師要建議家長多給孩子自己喫飯、獨立如廁、自我整理物品的機會,使家長了解嬌慣和替代對孩子成長的不良影響。教師要爲家長提出具體的、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方法。比如遊戲法,即家長矇住眼睛,對孩子說:“看看我數到10,你能不能穿好衣服,預備——開始!”再比如鼓勵法,即讓家長對孩子說:“哎呀,玩具都掉在地上了,怎麼辦呀?你能幫助媽媽嗎?咱們兩人一起收,看誰快!”

2

針對明知故犯的幼兒

這類幼兒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總是從自我出發,明知常規而不遵守。比如:該收玩具時,看到自己的樓房還沒搭建完,就不顧教師的提醒,繼續搭建。如果搭建時缺少積木,他們還會到別人已經搭建好的作品上拿,而不管別人的作品是否被碰倒。遇到這樣的孩子,教師不妨問問他們的需要,提出適宜的建議,比如:“先去做操,回來後再接着搭吧,讓大家都等着你不太好吧?我相信你一定會和大家一起的。”還可以讓他們試着感受作品被侵犯的孩子的感受:“看他哭得多傷心,如果你的積木被碰倒也會傷心吧?我和你一起去道歉好嗎?”還可以讓這樣的孩子來當常規的維持者,這樣他們的常規意識會慢慢增強。

3

針對精力旺盛的幼兒

這類幼兒總是動個不停,毛手毛腳,經常發生打翻飯碗、弄撒顏料、碰倒積木的事情,而且往往不經別人允許就動手參與別人的活動。對於這類幼兒,教師一定要在活動前申明要求,在活動中觀察他們的行爲,在問題出現以前再次提示,比如:“想想玩具應該收到哪裏,看看小朋友們都把盤子和碗放到什麼地方了,哪一個在上面?”也可以爲他們設計一些需要消耗較多體能的遊戲,如“小豬運西瓜(皮球)”,以幫助他們宣泄多餘的精力。還可以讓他們做些細緻的工作,以鍛鍊他們的細心和控制能力,如幫助收拾美術活動後的顏料(需要把每桌的顏料倒入到一個大的瓶子裏,再把小碗洗淨)、把積木按照形狀收到積木櫃子裏等。

4

針對故意調皮的幼兒

這類幼兒往往會用違反常規來引起教師的注意,期待老師在任何時候都關注自己。對於這類幼兒,教師可以適當地運用“冷處理”這一手段。比如毛毛(大班)總是在做操時亂掄胳膊、扭屁股、做鬼臉,教師可以向全班小朋友發出號召,請大家不要向他學,暫時孤立毛毛一下,讓他知道老師和小朋友們都不喜歡調皮的孩子。大班的幼兒非常在意同伴對他的看法,當他覺得這樣做沒意思、缺少了朋友的時候,自然地就會遵守常規了。

對於總是不遵守常規的孩子,作爲教師,一定要學會寬容,給他們糾正不良行爲習慣的機會。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加順利地適應常規,更快地融入到集體生活中。

(文章內容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