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民国时期是古琴艺术的黄金时期,再往前推,上一个辉煌时期是在明代。

明代嗜琴成癖的皇帝很多,如明宪宗(成化)能琴名冠一时,传世明琴中见有“广运之宝”印鉴的各式成化御制琴。明思宗(崇祯)也喜好鼓琴,能弹30余首古曲,兴致所至,“鼓琴多至丙夜不辄休”。明代擅琴的太监也很多,著名的如明中叶的戴义、黄献、胡喜諌等。明代藩王造琴、刻谱之多,堪称空前。尤其是宁王、衡王、益王、潞王,皆好琴,故而官宦及民间弹琴之风盛行一时,在推动琴学发展方面,成就令人称道。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益王“天风环佩”琴

明代藩王擅长弹琴且留下琴谱者数量极多,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就是一个代表。

朱权号臞仙,受封为宁王。 《明史》记载他“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 。朱权编辑过一部琴谱集—— 《神奇秘谱》 ,他在自序中说所收的64首曲谱都是他以前学过的。朱权还根据每首曲表达的思想感情撰写了“解题”,由此能看出他的艺术感受力是很高的。

书中所收六十四首琴曲中颇有一些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名作。《神奇秘谱》全书共分三卷。上卷称《太古神品》,收十六首作品;中、下卷称《霞外神品》,收四十八曲,保留了很多唐宋流传下来的传统琴曲,最为有名的当属《广陵散》。

《神奇秘谱》是总结前人音乐创作经验,探索传统音乐规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据。尽管近五百年来,有上百种古谱集中保存了成千首传曲,但比较起来,还是以《神奇秘谱》中保存的古代音乐作品史料价值最高。

朱权善琴影响了他的子孙。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明代早期琴谱集《五声琴谱》 ,作者著录为懒仙。经学者考证,懒仙就是朱权的孙子朱奠培。谱中五调各一弄,共收五曲,分别为:《春雨》、《汶阳》、《仙山月》、《鸿飞》、《盟鸥》。 卷前有《懒仙自序》和《五音正变琴诀》。著名琴学家查阜西认为,这是“十五世纪古琴曲创作的一个例子” 。

天一阁也藏有一部明代琴谱集《浙音释字琴谱》 ,此书虽有龚稽古的行款,但他只是书的“编释”人。因为书中许多琴曲解题提到朱权是他的“祖王”,我们推定此书是明宁康王朱奠培在弘治年(公元1491年)以前所刻。书中把朱权神奇秘谱》中各曲和一些其他琴曲,由龚经按一字一音编写文辞,捍格难于演唱。

除了宁王一脉,其他藩王如徽恭王朱厚爝、保定王朱珵坦、潞王朱常淓也都是在琴史留名的人物。朱厚爝谈到自己平时的生活称: “予之奉藩事亲之暇、读书吟咏之际,援琴以鼓之,效前人指决,深有乐趣” ( 《风宣玄品·序》 ) 。潞王朱常淓编有一部《古音正宗》 ,他“于琴理素心有获,岂徒宜弦征协宫商而已哉” 。说明他在弹琴之外,还追求琴理上的收获。此外,如郑恭王朱厚烷、郑藩世子朱载堉、衡藩高唐王朱厚煐等明代藩王,在琴史上的名气虽不大,但也编有琴谱传世。

在明代藩王中,还有一些善琴却已经佚名的藩王。

明代藩王不但擅长弹琴,琴学素养高,而且还大量监制古琴,甚至改进琴的制式。

例如著名的明代四王琴,就是由宁、衡、益、潞四藩及其支系藩王参与改进或监制的古琴。清末民初琴学大家杨宗稷先生的《琴学丛书》写到“明宁、衡、益、潞四王皆能琴,潞琴最多,益次之,宁、衡最少”。

衡王琴则有衡恭王朱祐楎“清英” 、衡庄王朱厚燆“太古遗音” 、衡藩高唐王朱厚煐“一天秋”琴等。目前,四王琴中益、潞二藩传世古琴最多。益藩古琴如“韵磐” “天风环佩” “玉韵”琴等,多署潢南道人“雅制” “监制” ,而“潢南道人”就是益王朱翊鈏别号。朱翊鈏的祖父益恭王朱厚炫号陈南道人,也“善琴,喜斫琴” ( 《历代琴人传》 ) 。现在重庆市博物馆还藏有一张“益王琴” ,龙池内刻有楷书“益藩世孙陈南道人获古桐材雅制” 。明末制琴最多的当属潞王朱常淓, 《池北偶谈》说他“尝造琴三千张” , 《琴史续》说他“风尚高雅,善音律,制琴数百,编字列号,当时民间不可得” 。目前传世潞王琴也比较多,且均有编号。

太古遗音

明代藩王之所以钟情古琴艺术,流连于琴苑,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为了避免皇帝的猜忌。朱元璋最初分封子弟,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不料刚刚去世,燕王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 ,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明成祖登基以后,对各地手握重权的藩王防范有加,一再削藩,严加控制。藩王们失去军政权力,或寄情诗文音乐,优游自处,或广置田宅,货殖经商。例如朱权封地原在喜峰口外的大宁,兵强马壮,明成祖刚登基就把他改封到南昌,就近监视。 《明史》记载,他曾受人诬告说诽谤皇帝,此事虽然最后查无实据,不了了之,但朱权却因此“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 。

明嘉靖 衡王制“响泉”神农式古琴

其次,统治者的推动。明朝统治者在推翻元朝之后,其文化的依托是树立旧有的汉文化传统。古琴艺术凭借在塑造汉文化及其艺术精神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成为统治者提倡的对象。明朝几代皇帝都曾亲自参与推广琴学。例如燕王朱棣在未曾登基的时候,就曾召见并赏赐著名古琴派“徐门浙派”的传人徐诜。他登基以后,又召见“天下能琴者”三人——四明徐和仲、姑苏张用轸、松江刘鹤。其中,张用轸还曾负责向太子以及皇子教习古琴。明成祖还命人编撰二十三卷的琴论专书《大明永乐琴书集成》 ,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琴学资料,弥补了琴史研究中资料缺失的遗憾。根据《历代琴人传》的统计,成祖之后的多位皇帝都善琴,如宣宗、英宗、宪宗、孝宗等。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既然皇帝们都弦歌不绝,藩王们自然也就不甘落后了。

第三,古琴在音乐教化中的独特作用。在明代藩王的几部琴书中,他们都提到了古琴的教化作用。例如朱厚爝《风宣玄品》:“予观夫琴乃正乐也,圣君贤相高人良士侂此写孤怀寄忧悒,虽一时之见,风俗之淳漓、人心之美恶,于斯可知,其中和之音足以感天地格鬼神、可以禁邪心养德性。 ”懒仙《五声琴谱》: “琴之为道大矣,所以宣五音之和,养性情之正,而通神明之德也。 ”朱珵坦《五音琴谱》:“琴,古乐也, ……可以宣调情志感格鬼神,重器之中其德至优,故进御君子焉。 ”可以说,明代藩王们钟情古琴,以琴寄托理想,跟古琴能够修身养性的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符合他们远离政治以避祸的愿景。

明万历 益王命徐嘉彦制仲尼式百衲琴

达成“琴道乃正”的方式

首先,编纂古琴谱集。目前所见明代古琴谱集,明代藩王所编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宁献王朱权《新刊太音大全集》 《神奇秘谱》 《琴阮启蒙》 ,懒仙《五声琴谱》 ,徽恭王朱厚爝《风宣玄品》,朱载堉《操缦古乐谱》 《张助琴谱》 《黄献琴谱》 《萧鸾琴谱》 ,保定顺惠王朱珵坦《五音琴谱》 ,潞王朱常淓《古音正宗》 。这些琴谱对琴学的影响较大,甚至有学者称之为琴学上的“藩王谱系” 。

其次,刻印古琴谱集。藩王们编纂古琴谱集后,往往还将它们刻印出版。明代雕版印刷技术的空前进步,令刻书风气盛行,而藩王能够靠强大的财力支持,大量刻印琴谱,精校精印,促进了琴曲的流传。例如宁王藩府刻印的《神奇秘谱》,初刻为大本,点画不讹,在当时就受到琴家的珍爱。

第三,召集琴家,组织琴学活动。琴人间的雅集活动,是古代琴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宁献王朱权在编纂《神奇秘谱》之前,因感于“琴道泯于世者多矣” ,召集了五位琴生到自己的府内,让他们转益多师,最终“琴道乃正” 。潞王朱常淓纂辑有一部《古音正宗》 ,查阜西判定该谱集内的琴曲多从流行谱本杂凑而成,难以看出明确的师承渊源,可能是来自王府清客所选献来的材料。说明藩王召集的琴人通过搜集琴曲、互相切磋、去芜存菁,促进了琴道的归正和流传。

历史证明,分封制造成了一种倒退,多数藩王在封地恃权不法,成为地方上的毒瘤,每年巨额的宗禄和赏赐,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但是如上所述,明代藩王对古琴艺术的贡献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

顾兹梧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乃斫孙枝,准量所任。至人摅思,制为雅琴。

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爰有龙凤之象,古人之形。伯牙挥手,钟期听声。华容灼爚,发采扬明,何其丽也!伶伦比律,田连操张。进御君子,新声憀亮,何其伟也!

及其初调,则角羽俱起,宫征相证,参发并趣,上下累应。尔乃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若乃冬夜肃清,朗月垂光,于是器冷弦调,心闲手敏,触批如志,唯意所拟。

今华夏茶书院所藏之琴,为田泉精心斫制。款制洒金蕉叶,落款五蕴堂,以精心挑选百年以上老杉木房梁料为材,日本丸山桥本所制丝弦为琴弦,通体为鹿角霜灰胎,纯生漆打磨,琴声幽雅,状若崇山,又象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检容授节,应变合度。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

田泉简介

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琴学会副秘书长、香港文化交流协会顾问、广陵派古琴艺术传承人、扬州田氏斫琴坊总监、扬州华夏琴筝艺术博物馆馆长、扬州飞泉琴社社长、荣获传承古琴艺术特别贡献奖。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